10月17日下午,閩清縣企業與企業家聯合會在閩清縣梅城新世紀大廈召開了重點建陶企業座談會,閩清縣縣政府分管領導及相關部門領導、閩清陶瓷行業協會、15家建陶企業、3家電瓷企業以及兩家建陶相關企業負責人等出席。座談會圍繞當前閩清建陶企業面臨的經營問題和主要困難,以及擬采取的措施,需要提請縣政府解決的問題與建議來展開討論。
座談會上,與會企業負責人普遍反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閩清建陶產業既要面臨市場持續低迷帶來的壓力,又要飽受環保風暴帶來的重創,而“9·21新交規”的實施,讓閩清建陶產業雪上加霜,貨運不出去,使得閩清建陶行業產銷陷入困境。
有企業主反映,閩清陶瓷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有一定的成果,如果建陶企業都關門了,整個建陶產業如果想重新開始,將會變得更加困難。
陶城報記者聯系采訪了閩清建陶行業部分陶瓷企業、行業協會、政府部門、外貿商以及物流公司得知,自“9·21新交規”實施以來,閩清陶瓷有三分之二的貨被積壓,與日俱增的庫存,讓閩清建陶產業壓力凸顯,生產受到影響,近半數生產線被迫停產。部分閩清陶瓷廠商甚至表示,若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庫存飽和的直接后果是陸陸續續有陶企執行停產措施。
與此同時,受市場疲軟,產能過剩,“7·9臺風尼伯特”以及“臺風鲇魚”等影響,2016年,閩清建陶產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
車、柜不匹配貨運出不去
據了解,閩清陶瓷運不出去,主要與“9·21新交規”限制車貨的高度和重量后,車、柜不匹配,以及沒有駕駛員有關。
企業主普遍反映,新規定來得突然,沒有給企業一個過渡和緩沖期,就算重新買車也是需要時間的。據調查,福州市對此次新規定執行力度大,執法嚴格。如果有貨車超載超高經過高速路口,交警不會先把車攔下來,就像闖紅燈一樣,先記錄下來,過幾天再通知貨車司機車超重或者超高了,扣12分,罰款2000元。因此,現在駕駛員每天都是提心吊膽的,不敢去工廠拉貨,也沒有駕駛員了。
車少也是一個原因。據福建沃美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業務員王建平介紹,裝23噸貨,用的是跟28噸貨同一種規格和尺寸的國際標準貨柜,新規定實施前,2軸貨車可以裝28噸的貨柜,現在需要3軸貨車才能裝運這種規格和尺寸的貨柜,然而,目前,在福州地區很少有這種3軸貨車。據閩清商務局工作人員說,在閩清,符合裝載要求的貨車只有一兩臺。
貨出不去,從而造成閩清建陶企業庫存激增。據閩清縣商務局一工作人員介紹,現在閩清規模稍小的陶企積壓的貨都在2000多萬元了,規模稍大的,至少積壓了三四千萬元的貨。而正常情況下,企業的庫存維持在1000萬元左右,相比之前,企業庫存翻了一倍甚至更高。
高起的庫存,讓閩清建陶企業壓力山大。吳仁明所在的閩清金城陶瓷,地處東南瓷都白樟陶瓷重鎮,該公司擁有兩條生產線,年產量達到2000萬平方米,主要生產多種規格的中高檔內墻磚和釉面磚及其配套產品。吳仁明告訴記者,新規實施前,金城陶瓷一個月發貨量可達200多個貨柜。新規執行以來,金城陶瓷累計發貨不到20個貨柜。發貨量急劇下降,并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庫存由原來的六七十個貨柜上升到150個貨柜。
中陶的黃孫龍也開始感到壓力,現在庫存達到了二三十萬件,比以前多了一倍多。
對于陶瓷外貿商來說,這也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我們的貨主要發往中東地區,新規定一實施,我們都不敢發貨了,現在也沒辦法發貨,訂單幾乎沒有了。”易速家CEO林阿里說,“現在要用大車拉貨,這種車在福州很少,如何把已經生產出來的貨發出去,這讓我感到很頭痛。”他表示,上個星期才發了7個貨柜,而往常一個星期要發50個貨柜左右。
閩清縣陶瓷行業協會會長陳文其通過考察后,得到的結論是,目前,閩清至少有三分之二的貨沒辦法運出去。
運費上漲60%廠商受影響頗大
車少了,運費自然要漲。根據福建沃美物流廈門分公司提供的運價顯示,從閩清工廠倉庫到福州馬尾港,新規定執行前,一個28噸國際標準的貨柜,運費1200元;新規定執行后,同樣為28噸的國際標準貨柜,只能裝23噸貨,運費漲到1800多元,同樣標準尺寸的貨柜,少裝5噸貨,運費還多了600多元。
如果按照單價來計算,新規定實施前,運費單價為1200(元)÷28(T)=42.86元/噸。新規實施后,運費單價為1800(元)÷23(T)=78.26元/噸,運費漲幅超過60%。
沃美物流業務員王建平說,“運費漲價,國外的客戶都不能接受,都不愿意發貨,發貨量少了很多。”他表示,沃美物流平常一個月可以從閩清發1000多個貨柜,近一個月發貨不足300個貨柜,發貨量減少了三分之二。
環宇陶瓷負責人劉先生說,“成本一下增加,客戶接受不了,把貨扔在我們倉庫。正常情況一下,我們一天可以發12個貨柜,一個月基本上可以發360多個貨柜,現在只能發一半的貨柜,客戶都在等待和觀望是否有新的政策出臺。”
中陶黃孫龍反映,一方面,市場不景氣,訂單少了很多,尤其是發往東歐的貨少了很多;另一方面,即便有客戶發貨,也只能到碼頭拼柜。他舉了一個例子,原來4個貨柜的貨在要用5個柜裝,其中一個柜的貨要到碼頭拼柜,首先,操作就很麻煩,其次,這無形中增加很多成本,包括增加人手的人力成本等。而現在發往國外的運費很貴,一個柜一萬多元人民幣,費用增加,廠商都沒辦法接受。
吳仁明認為,本來在臺風“鲇魚”過后,可以恢復其中一條生產線,但緊隨而來的“9·21新交規”使得該生產線一直不能及時投產。他表示,金城陶瓷在等待,觀察形勢,如果形勢好轉,考慮近期恢復該條生產線。他補充說,不僅是金城陶瓷停了一條生產線,閩清有近半的生產線停產了,閩清陶瓷基本都撐不下去了。
事實上,運費上漲,影響的不僅是發出去的貨,還有進來的原材料。環宇陶瓷劉先生透露,原料進來的成本至少上漲15%-20%,現在,閩清形勢逼人,貨出不去,原料進來又貴,目前,閩清停產的生產線有近20條。
據了解,貨柜的裝貨重量減少后,又間接地提高了出口的清關稅。閩清商務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盡管貨重只有23噸,但還是按照國際貨柜28噸的標準來計算清關稅,上漲的運費和多算的清關稅加起來,一個貨柜多出了1000多美金。該工作人員稱,做出口的企業利潤本身就很微薄,現在比原先增加了1000多美金的費用,企業基本沒有利潤了。
在中陶黃孫龍眼中,這種情況不知道要撐到什么時候了。中陶主要生產300×300(mm)、600×600(mm)的釉面磚、內墻磚,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并出口東南亞、中東和南非等國家和地區。黃孫龍表示,出口轉內銷,內銷也不好做,市場太不景氣了,也不知道哪種產品好銷。
還在繼續生產的建陶企業,工廠倉庫堆放不下,選擇把貨先運送到碼頭堆場做場裝,這樣產生的費用也是高。貨柜從工廠運到碼頭堆場,7天免租期,7天后按照每天3元/噸收取倉儲費。
現在,閩清建陶企業都處在觀望中。閩清縣商務局工作人員說,后期還要看政策落實的時效性和監管力度,如果10月20日前后,這種情況還沒有好轉,有些企業可能準備提前放假過年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問題就嚴重了,從現在放假到春節過后,還有四五個月的時間,工人沒有工作了,就跑了,這對后續再恢復生產會帶來一系列的影響。”
“沒辦法,我就只能找廣西的廠家合作”
在閩清,陶瓷產業發展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如今仍為當地支柱產業之一,也是我國最大的內墻磚生產基地之一,60%以上為出口企業,產品主要銷往南美、東南亞、歐洲、中東,這其中80%出口中東。
近年來,閩清政府一方面提高環保準入門檻,關停、淘汰大批落后企業;據了解,2007年以前,閩清縣最高峰時有超過300家陶瓷企業,經多次整改淘汰和轉型升級,閩清縣陶瓷企業如今只剩下39家。
黃孫龍說,運費貿然間提高30%以上,廠家的生產成本也在提高,而產品的價格卻漲不上去,對于做出口的企業來講,本身國際競爭已經很大了,運費一漲,在國際市場上就完全沒有競爭力了。他告訴記者,閩清做出口的企業原來可能是保本做生意,略有一點盈利,現在運費成本增加了,廠家只有兩條路可以走,要么提價,要么停產。
在黃孫龍看來,貨出不去,都積壓在倉庫,廠家想提價肯定提不起來。他表示,“除非倉庫是空的,即使運費漲了,這種情況還可以跟客戶談條件,現在我們是被動的一方,沒有條件跟客戶談條件。”
令陳文其擔憂的是,閩清建陶企業大面積停產的后果是,客商拿不到貨,會流失到其它地方。現在,客商在其它地方有很多選擇,比如,廣西、臨沂等地,都是閩清的競爭對手。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業負責人黃小姐說,閩清陶瓷在中東市場還受到了來自印度陶瓷以及中東本土陶瓷的沖擊,此外,中國在非洲建的陶瓷廠逐漸投產也擠占了閩清陶瓷一部分份額。如果長時間不能發貨,閩清陶瓷在中東市場的份額將會越來越少,甚至被蠶食。
林阿里分析說,閩清300×600(mm)以下的小磚、墻磚,如,250×400(mm),250×500(mm),250×330(mm)、200×300(mm)、150×150(mm),200×200(mm)有優勢。“原來廣西碼頭的運費比福州碼頭的高,運費低本來也是閩清的一項優勢,現在運費上漲,閩清已經沒有優勢了”。
林阿里說,他將選擇去廣西進貨。因為廣西可以正常發貨,而閩清的貨發不出去。在他看來,閩清現階段的情況很糟糕,他稱,很多企業都快活不下去了,由于閩清本身就是中低端制造企業,因為這個原因,現在閩清只剩下二十多家企業了,其它的基本上都停了。他表示,將在今年佛山秋季陶博會上尋找廣西的廠家合作,“因為沒有辦法。”林阿里對記者說。
黃孫龍也認為,來自市場的壓力也較為明顯,如果市場環境好,產品能暢銷,什么都不是問題。他反映,相比出口的企業,做內銷的企業形勢稍微好一點,一些陶企考慮出口轉內銷,但內銷的競爭也大,其主要競爭對手是山東臨沂產區。
相比閩清,臨沂做內墻磚以產能取勝,投產的都是大線,日產能4-5.5萬方,即使運費上漲、煤炭上漲,每片瓷磚上漲0.2元-0.4元,價格還是比閩清的瓷片便宜。閩清都是小規模生產線,日產能在2萬平方左右,不能走量,其次,閩清天然氣生產成本高,而目前市場上的瓷磚在品質、花色上已經相差無幾,閩清陶瓷很難有競爭力。
閩清建陶必須轉型,海綿瓷磚是機遇
相較于佛山等陶瓷重鎮,閩清陶瓷長期以來“小而散”,在中低檔徘徊。一個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業負責人表示,閩清建陶產品大多是中低檔以下,很難進入大中城市市場。二是今年以來受原材料、環保壓力和限超的影響,陶瓷產品成本普遍提高,且瓷磚銷價無法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明顯下滑。三是受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房地產業市場再度低迷,整個陶瓷市場疲軟,產大于銷,企業流動資金不足,無法滿負荷生產。
大環境不好是各產區一起面對的,但閩清近期兩場天災對當地陶瓷廠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根據企業反映,閩清陶瓷在“尼伯特”和“鲇魚”中損失慘重。記者從福州官方統計數據查到,“7·9臺風”,閩清縣16個鄉鎮普降特大暴雨,11個鄉鎮全部斷水、斷電,通訊中斷,全縣三分之一人口受災。分布在梅溪沿岸閩清陶瓷重鎮白樟、白中兩鎮的陶瓷企業,在此次特大洪災中損失慘重,其中有3家損失最為嚴重,廠房的機器設備基本全部被洪水浸泡損毀,其他企業間接或部分受損,地處溪南村梅溪河套中間地溪南坂工業園的錦陶陶瓷,廠房全部被摧毀,兩棟辦公大樓成為危房,直接經濟損失上億元。
陳文其告訴記者,“7·9臺風”已導致閩清陶瓷企業停產近20天。臺風帶來的影響剛過,“9·21新交規”正式實施,讓原本還未恢復元氣的陶企再次陷入困境。
福建陶瓷行業協會秘書長葉少芬表示,閩清縣四面環山,由于地處山區,貨從山區運到港頭碼頭有一定的距離,高速公路運輸成本會增加很多,新規定的實施,導致司機都不敢去接單,如果再這樣下去,閩清建陶產業的生存空間幾乎都沒有了,日子將更加艱難。
座談會上,閩清縣商務局局長高理鑾表示,“9·21新交規”是全國性的政策,對所有的企業都是一樣的。他提出,當前,閩清建陶企業一方面可以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在技術上進行升級改造,在節能減排上狠下功夫,做出高品質的產品。另一方面,朝著高科技發展,引進先進技術,并對廢水、粉塵、廢氣和熱能進行回收利用,既可節約企業生產成本,又能減少對外排放。
同時,高理鑾還提出,當前海綿城市建設已上升到國家戰略,作為海綿城市建設體系中重要的一環,海綿瓷磚也是一個機遇,閩清建陶企業可以考慮朝著這個方向來研發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