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正站在新發展格局的歷史節點上,“全國統一大市場”戰略的深化推進成為重塑市場秩序、優化資源配置的核心抓手。2025年7月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要以法治化手段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這一戰略部署不僅為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指明方向,更將對陶瓷磚等傳統制造業產生深遠影響。在政策導向與市場規律的雙重作用下,陶瓷磚行業將迎來轉型升級的關鍵窗口期。
一、破局低價內卷:重構行業競爭生態
陶瓷磚行業作為典型的充分競爭領域,長期面臨產能過剩與價格戰的困擾。部分企業通過偷工減料降低成本獲取市場份額的行為,不僅擾亂市場秩序,更導致全行業利潤空間持續壓縮。中央財經委員會提出的“依法依規治理低價無序競爭”,標志著行業監管進入精準化階段。未來將通過完善行業標準體系、強化質量認證制度、建立跨區域執法聯動機制等方式,遏制以次充好、惡意壓價等行為。這將倒逼企業跳出低水平競爭泥潭,轉向技術研發、產品設計、服務體驗等高附加值領域的創新。
值得關注的是,政策強調“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的戰略導向。這意味著陶瓷磚行業將加速向綠色化、高端化轉型。隨著環保標準的不斷提高,低碳生產工藝、可回收材料應用等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指標。當價格競爭讓位于價值競爭,行業集中度有望通過市場化方式實現優化重組,最終形成“優質優價”的良性發展格局。
二、產能優化布局:區域協同與資源重構
落后產能退出機制的加速落地,將重塑陶瓷磚產業的地理版圖。傳統生產基地可能面臨兩種轉型路徑:一方面,具備技術優勢的企業將通過數字化改造提升生產效率;另一方面,資源稟賦不足、工藝落后的產能將被有序淘汰或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在此過程中,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核心任務——破除地方保護和要素流動壁壘——將為產業布局優化創造制度條件。
值得深入探討的是,產能優化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內在關聯。在政策引導下,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活躍區域可能側重研發設計與品牌運營,而原材料富集地區則承接適度規模的綠色生產基地建設。這種基于比較優勢的分工體系,既能緩解東部地區環境壓力,又能帶動欠發達地區產業升級,形成全國范圍內的產業鏈協同效應。
三、規則重塑:從地方博弈到制度協同
此次會議特別強調“規范地方招商引資”,直指長期以來困擾市場公平的深層矛盾。在陶瓷磚行業尤甚的招商引資亂象中,部分地區為爭奪項目采取稅收返還、土地優惠等非理性競爭手段,既造成財政資源浪費,又加劇產能過剩。隨著招商引資信息披露的強制化和招商政策的透明化,行業投資將回歸理性評估軌道。
這一變革對陶瓷磚行業的深層影響在于重構政企關系。地方政府將從直接干預企業經營轉向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通過完善產權保護、維護市場秩序、提供公共服務等基礎職能,助力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市場預期。當“政策洼地”逐漸消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更多依賴技術創新、質量管控和供應鏈管理能力。
四、全球化新命題:雙循環下的機遇與挑戰
在國內市場整合深化的同時,陶瓷磚行業還需直面全球化競爭的新考驗。國際市場技術壁壘的升級、綠色貿易規則的演變,都對產業升級形成倒逼壓力。但全國統一大市場所培育的規模效應、標準體系和創新能力,恰能為參與全球價值鏈重構奠定基礎。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或將通過海外并購、綠地投資等方式拓展發展空間,而中小型企業則可通過專業化分工融入全球產業鏈。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陶瓷磚行業的突圍路徑已然清晰:以技術創新突破資源環境約束,以品牌建設提升產品溢價能力,以數字化轉型提高運營效率。當國內市場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中國陶瓷磚產業將真正具備與全球頂尖品牌同臺競技的實力。
站在歷史交匯處審視,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既是破解行業積弊的藥方,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對于陶瓷磚這樣的傳統制造產業而言,這場深刻的變革既帶來陣痛,也孕育著鳳凰涅槃的契機。唯有順應改革方向,堅守實業根基,方能在新發展格局中書寫新的篇章。(美家網黨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