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二元結構長期制約著資源要素的高效配置,也深刻影響著傳統制造業的發展邏輯。南方日報近日刊發《加快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系統闡釋了以制度創新打破城鄉壁壘、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核心路徑。對于陶瓷磚這一與城鄉建設深度綁定的傳統產業而言,城鄉融合體制機制的完善,絕非簡單的“市場擴容”,而是從生產要素、市場需求到產業形態的全方位重構,為行業轉型升級注入了制度性動能。
一、要素流動破局,重構產業資源配置邏輯
陶瓷磚行業的生產依賴土地、勞動力、能源等基礎要素,而城鄉分割的體制機制曾長期導致資源錯配:農村土地閑置與城市工業用地緊張并存,農村剩余勞動力技能與產業升級需求脫節,城鄉金融資源分配失衡抑制中小微企業創新活力。城鄉融合體制機制的完善,首先通過土地制度改革釋放活力——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三權分置”等政策的落地,為陶瓷磚企業提供了更靈活的生產空間選擇。企業可在農村地區依托低成本土地建設倉儲中心或綠色生產基地,降低倉儲物流成本;同時,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形成,推動土地指標跨區域流轉,助力企業在更大范圍內優化產能布局。
勞動力的雙向流動則進一步激活了行業的人力資源池。過去,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單向轉移,雖解決了短期用工需求,卻因城鄉公共服務差異導致技能提升受限,難以滿足行業向綠色化、智能化轉型的技術需求。隨著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職業教育資源向縣域下沉,農村勞動力通過技能培訓可快速適配陶瓷磚行業的數控操作、環保工藝等崗位;而城市管理、設計、研發人才也可通過“鄉創特派員”“產業顧問”等機制下沉鄉村,為陶瓷磚企業的產品研發、品牌運營注入新思維。要素的雙向流動,讓行業從“被動依賴低成本”轉向“主動配置優質資源”,為技術升級與管理創新奠定了基礎。
二、市場空間拓展,激活城鄉消費升級需求
陶瓷磚作為建筑裝飾材料,其市場需求與城鄉建設進程高度相關。長期以來,行業市場集中于城市房地產開發與公共設施建設,但城鄉融合體制機制的完善,正推動市場需求向“城市更新+鄉村振興”雙輪驅動轉變。
一方面,城市端的“存量優化”需求持續釋放。隨著新型城鎮化從“規模擴張”轉向“品質提升”,城市老舊小區改造、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城市公共空間美化等工程加速推進,對高品質、個性化、環保型陶瓷磚的需求激增。城鄉融合體制機制下,城市規劃與鄉村建設的銜接更緊密,城市設計理念、技術標準可更快向鄉村延伸,推動陶瓷磚產品在規格、花色、功能上的創新——例如,適應城市微更新的模塊化陶瓷磚、符合鄉村建筑風格的仿自然材質磚,均可在城鄉市場的互動中找到應用場景。
另一方面,鄉村端的“增量建設”潛力加速釋放。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住房改造、特色小鎮建設、鄉村旅游配套升級,對陶瓷磚的需求從“能用”轉向“好用、好看、好維護”。城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如農村公路網完善、物流配送體系下沉),徹底打破了陶瓷磚產品進入鄉村市場的“最后一公里”瓶頸;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帶來的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與消費觀念升級,更讓農村市場從“價格敏感型”轉向“品質導向型”。陶瓷磚企業若能針對鄉村需求開發適老化、易清潔、兼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產品,將在廣袤的農村市場開辟新的增長極。
三、產業形態升級,催生城鄉協同發展新范式
城鄉融合的本質是“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的良性互動,這對陶瓷磚行業的產業形態提出了新要求。過去,行業多以“城市工廠+全國分銷”的模式運行,城鄉之間的聯系局限于產品銷售;而城鄉融合體制機制的完善,推動行業向“城鄉分工協作、全鏈協同”的方向轉型。
在生產端,城市的技術、資本與鄉村的資源、空間形成互補:城市企業可將研發中心、品牌運營中心留在城市,利用高端人才與創新資源攻關綠色陶瓷、智能陶瓷等技術;而將生產環節向鄉村轉移,依托農村土地、勞動力成本優勢建設綠色工廠,同時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鄉村就業,實現產業增值收益反哺鄉村。
在服務端,城鄉信息平臺的打通讓行業服務更精準:通過大數據平臺整合城鄉建筑需求數據,企業可動態調整生產計劃;依托城鄉物流網絡,定制化陶瓷磚產品可實現“城市下單、鄉村生產、次日送達”的高效配送;而城鄉文化交流的深化(如鄉村文旅IP開發),更能推動陶瓷磚產品從“建筑材料”向“文化載體”轉型,賦予行業更高的附加值。
從本質上看,城鄉融合體制機制的完善,是為陶瓷磚行業拆除了一道道“制度圍墻”——它打破了要素流動的壁壘,拓展了市場需求的邊界,更重塑了產業發展的邏輯。當城市的技術、資本與鄉村的資源、空間深度融合,當城市的品質需求與鄉村的建設熱潮同頻共振,陶瓷磚行業必將告別“規模擴張”的舊路徑,走出一條“城鄉協同、創新驅動、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新路。這不僅是行業自身的轉型機遇,更是城鄉融合發展戰略在實體經濟領域的生動實踐。
(禪城陶瓷協會黨支部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