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瓷消費市場,“便宜瓷磚”與“5A瓷磚”的矛盾,本質上是大眾消費需求與品質分級標準的結構性錯位。這種矛盾短期內無法調和,根源在于兩者從原料到工藝、從檢測到定位的成本邏輯完全不同。
消費者追求的“便宜瓷磚”,核心訴求是“低價覆蓋基礎功能”。這類產品的定價邏輯以“滿足最低使用需求”為底線——能鋪地、能上墻,無明顯瑕疵即可。其生產端的選擇往往趨向“成本最小化”:原料可能采用低純度黏土或混合工業尾料以降低成本,成型工藝簡化(如降低壓機噸位),燒制環節縮短周期(如降低燒成溫度或減少保溫時間),甚至允許一定比例的“非標品”流入市場。這些操作直接壓縮了生產鏈條中的技術投入與質量冗余,最終體現在終端售價上(批發價),800mm規格的瓷磚可以低至10元左右。
而“5A瓷磚”的定價邏輯是“技術標準驅動的品質溢價”。所謂5A,并非營銷概念,而是基于具體技術指標的分級體系——從原料純度(如限定黏土礦物成分)、物理性能(如吸水率≤0.5%、斷裂模數≥35MPa)到化學穩定性(如抗釉裂性、耐污染性),再到生產過程控制(如全程數字化監控、成品全檢),每一項指標都對應著更高的成本投入。例如,為達到低吸水率,需采用高純度原料并延長高溫燒制時間;為實現無可見缺陷,需增加多道篩選工序;為保障化學穩定性,需額外添加功能性添加劑并進行多輪有害物質檢測。這些環節的疊加,使得5A瓷磚的成本下限遠高于普通低價磚——僅原料與工藝優化,就可能將單塊800mm瓷磚的成本推高至18元(批發價)以上。
這種成本鴻溝決定了兩者的市場定位必然分化。便宜瓷磚的核心用戶是對價格高度敏感的大眾消費者,他們的需求集中在“能用”“夠用”,對品牌、服務或長期性能無強要求;而5A瓷磚的目標客群更關注“耐用性”“安全性”與“體驗感”,愿意為“減少后期維修”“避免污染風險”等隱性價值付費。兩者的需求曲線幾乎沒有重疊區間:前者因價格過低,無法覆蓋5A標準的技術投入;后者因成本過高,難以通過降價進入低價市場競爭。
更關鍵的是,新實施的瓷磚分級標準本質上是在“劃清邊界”——它通過明確的指標閾值,將市場切割為不同品質層級,既避免了低價磚以次充好混淆消費者認知,也防止了高價磚因缺乏標準支撐陷入“偽高端”爭議。對消費者而言,分級標準提供了清晰的決策依據:“要便宜就用符合基礎標準的4A(或過去的一級品),要品質就選5A”;對企業而言,分級標準則倒逼其放棄“低價內卷”,轉而聚焦自身優勢——要么優化供應鏈做精低價市場,要么加大技術投入搶占5A高地。
短期內,這種分化不會改變。便宜瓷磚的價格戰,本質是“成本紅海”中的生存競爭;5A瓷磚的價值戰,則是“技術藍海”中的品質升級。兩者如同兩條平行線,因成本結構、用戶需求與市場定位的根本差異,終將在各自軌道上并行發展。對行業而言,這未必是壞事——它讓市場回歸理性,讓“一分價錢一分貨”的規則更清晰,也讓消費者與企業都能更精準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美家網產業研究中心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