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四五”與“十五五”的歷史交匯點,佛山陶瓷的發展軌跡已悄然跨越了“規模擴張”的初級階段。作為中國陶瓷產業的核心策源地,其歷經數十年積累的產業厚度、技術高度與市場廣度,正推動著行業進入“價值重塑”的關鍵期。在“十五五”時期,佛山陶瓷的核心使命,應是從“中國陶瓷制造中心”向“世界陶瓷創新與價值中樞”躍升——以“世界陶瓷之都”的戰略定位重構產業邏輯,以總部經濟為牽引聚合全球資源,以創新驅動與生態升級強化國際競爭力,最終實現從“規模優勢”到“高度優勢”的質變。
一、從“制造高地”到“價值中樞”:重新定義產業坐標
佛山陶瓷的崛起,始于改革開放初期對傳統工藝的工業化改造,成于21世紀以來對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如今,這里聚集了全國60%以上的建陶知名品牌、80%的陶瓷機械裝備核心企業,形成了從原料制備、裝備制造、產品研發到物流貿易的全產業鏈閉環,產業規模占全國建陶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強。但“規模優勢”的邊際效應正在遞減:全球陶瓷市場從“產品稀缺”轉向“價值稀缺”,消費者對功能、設計、文化、環保的綜合需求遠超傳統制造能力;國際競爭格局從“成本比拼”轉向“規則主導”,歐美企業依托標準制定權與品牌溢價權持續擠壓中國企業的利潤空間。
“十五五”期間,佛山陶瓷必須跳出“制造環節”的單一角色,向“價值中樞”轉型。這意味著,佛山不僅要繼續做全球最好的瓷磚、最先進的窯爐,更要成為全球陶瓷產業的“創新策源地”“標準輸出地”與“文化引領地”。通過構建“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產業應用”的全鏈條創新體系,推動關鍵技術從“跟跑”轉向“領跑”;通過主導或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掌握行業話語權;通過挖掘陶瓷的文化屬性與美學價值,將“佛山制造”升級為“佛山智造+佛山文化”的復合IP,最終在全球產業網絡中占據“微笑曲線”的兩端。
二、從“企業集聚”到“總部集群”:強化資源配置能力
佛山陶瓷的另一個核心優勢,在于其“產業生態”的成熟度——這里不僅有龍頭企業,更有配套完善的服務商群體;不僅有生產車間,更有連接上下游的商貿、物流、檢測、認證等服務機構。但在當前全球產業格局下,單純的“企業集聚”已難以應對資源分散、協同不足的挑戰。“十五五”期間,佛山需要以“總部經濟”為抓手,推動產業資源向核心區域集中,打造“中國陶瓷企業總部基地”。
這種“總部集群”不是簡單的物理空間聚集,而是通過優化城市功能配套(如高端商務樓宇、國際會展中心、行業數據中心)、完善公共服務(如知識產權保護、跨境金融服務、人才公寓)、強化產業協同(如建立跨企業技術聯盟、共享檢測平臺),吸引全國乃至全球陶瓷企業的總部、區域總部、研發中心、品牌運營中心落戶佛山。通過總部的“大腦”功能,整合全球研發資源、市場資源與資本資源,形成“決策在佛山、制造在全球”的新型產業分工模式。這種模式不僅能提升佛山對產業的控制力,更能通過總部的輻射效應,帶動周邊區域形成特色化、專業化的配套基地,構建“核心引領、全域協同”的產業新格局。
三、從“本土實踐”到“全球規則”:構建國際競爭力新范式
國際競爭力的本質,是對全球產業鏈的控制力與對市場規則的主導權。佛山陶瓷要在“十五五”期間實現從“中國龍頭”到“世界領袖”的跨越,必須在三個維度突破:
其一,技術創新的“引領性”。依托現有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聯合高校與科研機構,在低碳陶瓷、智能裝備、生物陶瓷等前沿領域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硬核技術”,推動陶瓷產業從“傳統材料”向“功能材料”“智能材料”升級。
其二,綠色轉型的“示范性”。響應“雙碳”戰略,率先在全行業推廣清潔能源使用、循環經濟模式與低碳認證體系,打造“零碳工廠”“綠色園區”的標桿,將佛山的綠色實踐轉化為全球陶瓷產業的“準入標準”,搶占未來市場的道德制高點。
其三,文化輸出的“滲透性”。陶瓷不僅是工業產品,更是文化載體。佛山需深度挖掘石灣陶塑、南風古灶等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推動陶瓷與當代設計、時尚產業、文旅產業的融合,通過國際展會、藝術展、跨界合作等方式,讓“佛山陶瓷”成為全球消費者認知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實現從“賣產品”到“賣文化”的跨越。
編者:以“高度”定義未來
“十五五”時期的佛山陶瓷,已站在從“量”到“質”、從“大”到“強”的關鍵轉折點。其核心任務,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通過創新、總部、綠色的三輪驅動,構建“世界陶瓷之都”的戰略高度。當佛山陶瓷能夠主導全球產業標準、配置全球創新資源、輸出全球文化價值時,它將不僅是中國陶瓷的“名片”,更會成為全球陶瓷產業的“心臟”——這既是佛山的歷史使命,更是中國制造業升級的生動注腳。
(美家網黨支部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