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3日,香港再就失控的樓市出臺“辣招”。香港樓市新政的具體措施共分兩項。在提高印花稅率方面,200萬港元或者以下物業,由目前只需繳100港元的印花稅增加至交易額的1.5%;其他交易金額的印花稅,會由原有的4.25%,倍升至8.5%,但首次購房或是換購房子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將不要繳納新增的印花稅。第二項針對非住宅類物業(包括商鋪、寫字樓、車位),但凡簽訂買賣協議后即時支付印花稅,與現有住宅物業的交易做法看齊。兩項措施的生效日期為2月23日零時,此前簽訂的合約則不受影響。新政出臺一周,如市場所料,又是“樓市冰封”,但能否起長效,市場人士心里都打了個問號。
2010年11月,香港針對短期炒樓行為而推出特別印花稅;同年6月,香港金管局推出新規,要求非港人在買樓時多付一成首期;2012年10月,香港調控升級,非本地買家需要支付額外15%的印花稅,同時特別印花稅的征收對象擴大至3年內轉手的物業。調控措施在兩年內接連出臺,相距只有4個月,但今年1月香港樓價環比去年12月漲10%的勢頭迫使特區政府再次出招。
本次調控政策除提高印花稅外,還對非住宅物業加強調控。據市場人士透露,以往非住宅物業訂立合約后可緩交印花稅,因此造成不少“摸貨”現象(簽訂買賣合同未交印花稅即轉讓,可省下一筆印花稅),商鋪價格越推越高。不過,對住宅短期炒賣進行調控的特別印花稅以及對買家身份進行限定的買家印花稅依然沒有涵括非住宅物業,預料資金會進一步向非住宅物業聚攏,與內地住宅調控商業地產走旺一致。記者去年10月在香港出臺辣招后采訪內地資深投資者張先生,當時他已表示會把非住宅物業作為投資重點,且他已經循第三國落戶香港,購買香港物業也沒有障礙。張先生的案例并非孤例,熱錢進入香港的步伐遠勝過香港政府調控樓市的步伐,連番“辣招”出臺無疑是“亡羊補牢”而已,不知是否真的是“未為晚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