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召開的安寧市委五屆三次全體會議上,安寧擲地有聲地宣布擦亮“天下第一湯”歷史文化品牌。然而僅僅過了45天,《“天下第一湯”干涸了》的報道鋪天蓋地見諸報端。連日來,記者從安寧溫泉歷史、規劃、管理等方面開展調查后發現,和池底的鵝卵石一起暴露在烈日之下的是:近年來“溫泉圈地”火爆導致地熱資源開發亂象,其背后是日益嚴重的水危機。
天下第一湯水位下降到底
水位下降
近年來,“天下第一湯”周圍密集打井取水,水位也在持續下降,水量減少。取水管子口徑達35厘米,如果低于這個量,取不到水,賓館只好關門大吉……
亂象叢生
“政出多門”現象突出,管理體制不暢,形成溫泉水資源管理各行其是,造成對地熱水資源開發的盲目性、隨意性。不僅用溫泉洗澡、做飯,甚至連沖馬桶都用。
規劃尷尬
信心滿滿的規劃卻遭遇了現實的尷尬,要在溫泉經濟上有更大的作為,安寧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對于一個縣級市的安寧而言,整合省屬、市屬單位等顯然力不從心。
1月7日召開的安寧市委五屆三次全體會議上,安寧擲地有聲地宣布擦亮“天下第一湯”歷史文化品牌。然而僅僅過了45天,《“天下第一湯”干涸了》的報道鋪天蓋地見諸報端。連日來,記者從安寧溫泉歷史、規劃、管理等方面開展調查后發現,和池底的鵝卵石一起暴露在烈日之下的是:近年來“溫泉圈地”火爆導致地熱資源開發亂象,其背后是日益嚴重的水危機。
水位下降
并不是眼下才出現的狀況
泉水浸在皮膚上,氳氤熱氣卻透到骨頭里——這是35歲的楊寬魏覺得最幸福的時刻了。15年前,廚師楊寬魏就是因為安寧的泉水而來:溫泉帶來旅游熱,做廚師的曲靖小伙來到了這里。
上月底,聽聞“天下第一湯”干涸了,楊寬魏起初并不相信,他專程趕到“天下第一湯”景觀池,直到看到露出池底的鵝卵石,他才相信這是真的。“10多年前,滿滿的池水清澈見底,還能看到冒泡的泉水。”楊寬魏惋惜地說。
當時工作人員解釋,“天下第一湯”屬于淺表溫泉,池內泉水和附近的螳螂川河水是相通的,池內泉水水位的高低,直接受螳螂川水位的影響,近期由于在修河堤,螳螂川河水被放掉,水位下降,導致“天下第一湯”池內泉水水位也不斷下降,近幾天完全干涸了。河堤修好后,池水便可以恢復。
3月14日,楊寬魏再次來到“天下第一湯”,看到景觀池內已蓄了大約10公分深的水,他的心總算落了下來。
和楊寬魏不同,“天下第一湯”所在的溫泉賓館總務部副經理李紹東卻輕松不起來。因為他深知:在此之前,“天下第一湯”的水危機早已出現。
1983年,李紹東來到溫泉賓館工作,那時候,周圍的青山倒映在景觀池中,宛如一塊碧綠美玉。“站在景觀池旁,一股涼意撲面而來,不用彎腰就能舀到池里的水。”可近幾年,池里的水位逐年下降。特別是四年連旱以來,尤為明顯。即使在雨季,也只有四五十公分深。
李紹東介紹,溫泉賓館有3口熱水井,一口在景觀池內,只供觀賞使用;一口在螳螂川對岸,這幾年大量開采常溫水,導致常溫水“襲奪”熱水,溫度下降,現在基本停用。在李紹東帶領下,記者來到賓館目前唯一使用的取水點。“這里就是噴涌了千年的一汪泉水。”可打開覆蓋在井口的石板,記者卻看到井底只有大約40厘米深的水,根本看不到任何噴涌的跡象。李紹東焦急地說,“近年來,‘天下第一湯’周圍密集打井取水,水位在持續下降,水量減少。取水管子口徑達35厘米,如果低于這個量,取不到水,賓館只好關門大吉……”
亂象叢生
開發形式粗放資源浪費嚴重
安寧溫泉的開發利用可以追溯到1900多年前,在溫泉眾多溫泉池中,“天下第一湯”可謂名氣最大。“天下第一湯”五個字由明代著名“溫泉專家”楊升庵題寫。楊升庵曾經到過北至陜西、四川,東抵兩湖的很多溫泉。為了解釋“天下第一湯”的根據,他在自己的《溫泉詩》里一口氣寫了7條安寧溫泉的好處。
后來徐霞客到安寧,泡過此泉后也稱贊說:“其色如碧玉,映水光滟燁然。余所見溫泉,滇南最多,此水實為第一。”
從民國時候開始,西南的達官顯貴就在安寧修建館舍,方便來這里泡溫泉。1949年之后,這里便成為了云南著名的療養地。1972年,周恩來總理來溫泉,曾作“要很好地利用溫泉水為人民服務”的批示。
這是一段所有安寧人記憶猶新的經歷。“在那個物質貧乏、生活艱苦的時代,它不只是安寧人放松身體的地方,也是安寧人精神得到休息的地方。”
改革開放后,安寧溫泉開始了大規模的開發利用,溫泉會所、溫泉度假村、溫泉洗浴……近年來,各種各樣打著溫泉旗號的地熱工程遍地開花,就連一些房地產開發商也高舉“地熱溫泉”的招牌招攬生意。
資料顯示,安寧溫泉源出石灰巖壁,較大的出水口有9處,溫泉地熱水年平均資源總量為374.41萬立方米,每晝夜涌流1000余立方米,水溫在42℃至45℃之間。
“面對豐富的地熱資源,大家一擁而上,誰都想分一杯羹。本來只適合打三五眼熱水井,卻一下子就打了二三十口。”一位知情人向記者透露。據記者調查,溫泉熱水的開發利用主要圍繞“天下第一湯”,沿螳螂川河床兩岸展開。
現有熱水井24口,其中,省干療養院4眼、軍區療養院4眼、溫泉賓館3眼、國稅培訓中心2眼、市干療養院2眼、市屬劃撥溫泉旅游度假區管理委員會9眼。目前,溫泉地熱水日開采量為6376立方米。
溫泉熱水井群不合理,井點布設密度大,構成“天下第一湯”的包圍圈,甚至小于40米的影響半徑,導致“天下第一湯”水位持續下降。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水位由1823.88米下降至2008年的1823.18米,累計下降0.7米。
據了解,溫泉經營者須到國土部門和水利部門辦理采礦許可證及取水許可證。根據這兩個證,消費者至少能知道這里到底是否存在真溫泉。然而,據知情人透露,在溫泉企業中,仍有一部分并未獲得采礦許可證,很多取水單位屬于“未批先建、先建后批”,甚至偷偷開發的現象也不稀罕。
這位知情人介紹,“政出多門”現象突出,管理體制不暢,形成溫泉水資源管理各行其是,造成對地熱水資源開發的盲目性、隨意性。
目前,國內地熱資源主要用于洗浴、醫療保健、溫泉度假、供暖以及養殖等低附加值的產業,開發形式粗放,缺乏梯級開發的先進工藝,資源浪費現象嚴重。由于地熱水溫每年都在不同程度地下降,有的經營者開始用燒鍋爐的辦法給水升溫,有的打著地熱的牌子卻用自來水。由于各自為政,有的存在盲目打井,井位密度過大,超量采地熱導致一些地熱田出現熱田面積縮小,有的熱水井水溫持續下降,甚至導致出涼水的情形。
“企業短視,只會令溫泉這個有限資源最終枯竭。”這位知情人直言,溫泉景區能否可持續發展,首先要看溫泉水能否可持續開采和使用。由于地熱水是按固定數額包月收費,這些用水單位大肆開挖地下熱水,只管用水,從不考慮節水。不僅用溫泉洗澡、做飯,甚至連沖馬桶都用上了地熱水。約一半擁有熱水井的單位不僅解決自身用水,還對外供水出售,最多的一個單位甚至供應20余家。
壯麗規劃
遭遇“紙上談兵”的現實尷尬
云南省旅游業協會SPA與溫泉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付溟認為,安寧的溫泉產業具有很多優勢。首先,以安寧為首的滇中溫泉產業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同時,在地理位置上,滇中溫泉的區位和交通都處于云南心臟地帶。
溫泉旅游度假區作為安寧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區拓展的核心區域,一直以來,旅游產業的發展被寄予厚望。先后被列為全省加快旅游小鎮開發建設的60個小鎮之一和昆明市重點建設的六大景區之一,把溫泉建設成為現代新昆明最具吸引力的休閑養生基地,滇中大昆明旅游區(云南省六大旅游區之一)的重要節點,昆明重點打造的七大旅游產業集聚區之一。安寧溫泉一直與水結緣,因水而興,在剛剛編制完成的《昆玉文化旅游產業經濟帶規劃綱要》中,安寧位列“十二城”之一,“安寧溫泉旅游小鎮”也被列為重大支撐性項目。
在今年初召開的安寧市委五屆三次全體會議上,安寧市委書記李樹勇擲地有聲地宣布:擦亮“天下第一湯”品牌。市長王劍輝指出,溫泉旅游小鎮要注重“顯山露水、文旅交融”的思路,著力發展高端酒店、休閑養生、會務會展等產業,加快建成國家4A級景區,形成具有“食、住、行、游、購、娛”完整產業鏈的旅游休閑目的地。
要如何開發、利用資源,以拉動溫泉經濟,帶動旅游、地產等行業發展,成為安寧長久思考的一個問題。過去幾十年開采得比較嚴重,為了切實保護好地熱水資源,安寧歷任幾屆政府都做了深入探索和不懈努力。
早在1992年,昆明市水利局規劃管理處和安寧縣水資源辦公室就組織完成了《安寧溫泉地熱區水資源評價及對策研究報告》,2008年完成了《安寧市旅游小鎮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規劃報告》,2009年完成了《安寧市溫泉鎮冷、熱水管網系統設計方案》,完成了冷水管網改造工程、自來水改擴建工程。
目前,冷水系統工程投入使用后,日供3000立方米自來水,但核心區域的省屬、市屬單位等冷熱水仍未分離。信心滿滿的規劃卻遭遇了現實的尷尬,要在溫泉經濟上有更大的作為,安寧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對于一個縣級市的安寧而言,整合這些單位顯然力不從心。
法律具有普遍的約束力,不受行業、國籍、職業、地域、行政級別的限制。安寧又嘗試通過立法來保障地下冷熱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但由于種種原因,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云南省地熱水管理條例》,結合溫泉實際情況制定的《溫泉鎮地下冷熱水資源管理辦法》,并沒有獲昆明市立法委員會通過,《辦法》最終成了“紙上談兵”。
立法滯后
客觀上助推了“有水快流”
“管理體制不順,法律法規落實難,是當前地熱資源保護中的普遍現象。”據了解,將地熱資源按礦產資源管理是國際通行的做法。按照法律規定,抽取深層地熱水至少需要兩證:一是縣級以上水務部門頒發的取水許可證,二是向省級國土部門申請的采礦權。多年來,我國不少省份已經出臺了“地熱管理條例”,對地熱的勘探、開發、利用、回灌、環保等環節都有明確規定,但實際上這些“條例”的落實不盡如人意。
1999年,云南省出臺《云南省地熱水資源管理條例》,其中對地熱資源的限量開采、梯級開發、綜合利用、回灌、節水措施等方面都有明確規定。但一位長期從事地熱研究的專家說,一方面,由于地熱資源宣傳上的誤導,使相當多的開發企業和老百姓認為地熱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另一方面,對地熱開發企業缺乏有效監督管理,無法對其開采效率等問題進行約束,已經威脅到地熱資源的永續利用。
“如果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及時跟進,過度開發問題將會加劇。”一位專家憂慮地表示,在地熱資源勘察程度低、產權不清晰等情況下,人們更在乎短期內攫取最大效益,客觀上助推了“有水快流”的現狀。(李思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