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的設立,最實惠的好處是以后買東西方便了,買奶粉不用去香港了。”這是老百姓即將看得見的好處,而這些實惠將通過在上海自貿區注冊的企業實現。
繼銀行等金融機構在上海自貿區掀起設立分支機構小浪潮之后,企業的注冊潮也已風生水起。10月8日為上海自貿區首個業務受理日,截至16時,自貿區服務大廳共接待咨詢1480人,接待辦理577人次,僅工商部門的窗口就接待了各類受理、咨詢超過500人。其中,貿易、物流等領域是企業注冊的熱點領域。
據了解,首個業務受理日進行業務咨詢和辦理的多為中資貿易企業,并以民企為主。這些企業中,并非都有明確的目標,甚至對進入自貿區后做什么業務也并沒有清晰的規劃。多數企業抱著“先進來再說”的態度。
如此看來,近期企業搶先到自貿區注冊,僅僅是為搶先機,各行業企業都處在摸索階段。
筆者梳理歷史發現,貨物在以前的保稅區停留無需繳稅,并且在保稅區停留后出境也不繳稅,但在保稅區停留后入境需要繳稅,貨物停留在保稅區內的時候,可以進行加工、改裝、分類、存儲、展覽等。而相對保稅區,自貿區的政策設想要開放很多。除去保稅區原有優惠貨物進出自由、貨物存儲自由之外,自貿區可以實現貿易自由、貨幣流通自由等。
實際上,自貿區有一個“一線”和“二線”的概念,不能單純地從地理位置上去理解,貨物從自貿區到境外這是“一線”,從自貿區到境內是“二線”。“一線”逐步徹底開放,“二線”安全高效管住,自貿區內自由流動。
在自貿區諸多開放和創新中,想象空間最大的是金融開放,如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匯兌、金融業對外開放、金融產品創新、離岸金融業務等。
如《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選擇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文化服務以及社會服務領域擴大開放(具體開放清單見附件),暫停或取消投資者資質要求、股比限制、經營范圍限制等準入限制措施(銀行業機構、信息通信服務除外),營造有利于各類投資者平等準入的市場環境。
此外,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可在試驗區內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等方面創造條件進行先行先試。在試驗區內實現金融機構資產方價格實行市場化定價。探索面向國際的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建立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全面實現貿易投資便利化。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指出, 中央宣布的自貿區政策框架所要求的改革范圍之廣、力度之大超過許多人的想象, 是對資本市場的一個“驚喜”。他認為, 在許多項改革之中, 意義最為重要的是兩類,一是通過實行“負面清單”建立對民營和外商投資企業的“國民待遇”,實現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的平等競爭;二是通過放開民營銀行、建立境內的“離岸市場”等來推動金融改革和資本項目開放。
實際上,上海自貿區的另一個重要實驗是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區內銀行業。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瓶頸是缺乏金融服務, 今后應該發展幾千家民營銀行來支持中小企業, 而自貿區的試點將為這項改革提供有益的經驗。
可以肯定的是,上海自貿區是多項改革的一個“驚喜”,但《方案》實施規則有待進一步細化,例如,如何在自貿區內加快金融改革,同時在自貿區與中國大陸其他地區之間建立防火墻等問題,因此,自貿區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