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宣布退休以來,史玉柱所發的微博多是關于美食、旅行及戲謔之語;微博簽名為“大大嘴巴的退休男人”。而這樣的生活狀態,也契合他的微博ID——“史玉柱大閑人”。今年7月29日,“大閑人”史玉柱發布一條圖文微博,向粉絲們秀了一趟特別的行程。照片中,史玉柱一如既往的紅衣白褲坐在直升機駕駛位,右手伸出做剪刀手狀,“我坐直升機到阿拉善上空,是偷看沙漠里太陽能發電站的。”
史玉柱
在史玉柱所發的一大堆“吃喝玩樂”的微博中,這個微博這說不上多么正兒八經。只是,如果是有心者的話,就會發現史玉柱偷看太陽能電站并非沒有緣由。早在5月26日,史玉柱曾罕見地轉發了記者禾苗關于“能源審批利益鏈:企業搞定補貼就可不掏錢建電廠”的新聞報道,并評論稱:太陽能屬清潔能源,減少霧霾,理應扶持。金太陽工程是個失敗政策,效果不大,滋生腐敗。去年“建造補貼”政策改為“發電補貼”,方向對,執行難。
他還調侃稱:“一朋友在甘肅金昌,花9.5億去年建成并網100兆瓦太陽能電站。目前為止,一分錢補貼沒給,電網只收購50%的發電量。虧死了。”有接近史玉柱的人士向記者私下表示,對比民生銀行的“出鏡”,足以體現史玉柱對光伏產業的關注;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傳遞了史玉柱進軍光伏產業的信號。
事實上,號稱退休的史玉柱并不閑,在生活閑逸的另一面,他在資本市場頻頻出手。2014年,除了友情入股中民投意外,史玉柱最大的動作就是在新能源方面的動作了。史玉柱以個人名義投資了光伏產業,新公司的名稱沿用“巨人系”的命名——綠巨人能源有限公司(下稱“綠巨人”)。其注冊資本2億美元,總部就位于上海市徐匯區宜山路700號的巨人網絡大廈。
實際上,如果我們從上文中提取一些信息,就能看出史玉柱的進軍光伏之路并非坦途。西部,發電限購,能源審批……一些列關鍵詞,不僅關乎綠巨人今后的命運,更是中國未來數年內光伏產業發展的縮影。
西部再現“棄光限電” 最高達95%
12月,青海、內蒙、寧夏、新疆、甘肅等西部光伏重要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緊張的電站收尾并網期,各個電站緊缺電站工人,紛紛“搶人”。然而,有些區域呈現奇怪的景象,一大片荒地,中間一條道隔開,一面是建好的光伏電站靜靜地矗立在那里,遠處另一面新建的電站正如火如荼的趕工建設。“去年我們看著這些電站建起來了,今年看著他們大部分時候曬太陽,過一年,又看著右邊的地里開始打樁安支架,新一批光伏電站緊鑼密鼓地跟上。”一位常年蹲守電站的電站運維人員說,現在光伏電站大面積建起來,不少電站曬太陽是很平常的事。
“就在上個月,我們甘肅金昌項目棄光限電情況達到95%。”一家在金昌投建接近百兆瓦的光伏電站投資商反映,這種限電情況實在讓滿心期待投資光伏電站的投資商及業主感到崩潰,并介紹另外兩家同樣遭遇此境遇的電站方,表示此類情況在今年比較常見,但11月達到一個峰值。
并網問題已經成為當前青海省光伏電站企業談得最多的問題,此前科技部的一份調研結果顯示,大型光伏電站普遍受電網限電的困擾,贏利能力不足,多數電站年發電小時數僅為1500左右,棄光限電比例達到40%以上,擬建中的項目則被明確告知將會限制出力,電網方面無法在短期內解決輸電通道問題。雖然不知道史玉柱口中在甘肅金昌買下100兆瓦光伏電站的朋友和這位被限電95%的經營商有什么關聯,但這個事件所反映的,是光伏電站經營者普遍遇到的難題。
西部富足的陽光資源吸引了八方來客頻建大型光伏發電站,在化解產能過剩的幌子下,上演著政府與企業、發電與并網、地方保護與公平競爭的博弈棋局。
內蒙古像一片葉子橫在中國的北方,阿拉善恰如葉子的梗。賀蘭山西麓,這根26萬多平方公里的葉梗被戈壁沙漠環抱。想象中,此間應草原廣袤牛羊成群。然而,省道兩側黃草一望無際,偶爾會看到成片的亮色——它們是多晶硅片,學名稱光伏發電陣列。
“我們這快成多晶硅的第二故鄉了。”阿拉善出租車司機李師傅說。
阿拉善盟,這個地市級的區域在內蒙古自治區有卡通式的拉伸,它的面積相當于8個海南省,年日照數在3000小時以上,太陽能資源占內蒙古太陽能資源總量的4/5。在這里,采擷太陽能的大型光伏電站,2012年建成2座,2013年建成6座,域內現在坐落著至少21座光伏發電站。建成和在建電站數目分屬當地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展和改革局管轄。阿盟經信委電站匯總表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盟建成光伏發電站6座,阿左旗發改局一份《光伏企業開發建設情況通訊錄》中,在建的光伏發電站是15家。
不僅是阿拉善。
自2013年以來,由于歐美市場持續向中國光伏產品關起大門,國內光伏企業紛紛尋找內部消化途徑。OFweek行業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僅目前國內披露的達成意向、簽約及在建的光伏發電項目就已達到130GW,甚至比國家新擬定的到2015年裝機量達35GW的"十二五"目標還要超出近3倍。而我國國內光伏市場主要還是依賴于地面光伏電站,而地面光伏電站的主要集中地區是土地資源較為豐富的西部地區,因此這不可避免的會帶來相應的投資風險。
行業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馮輝先生表示,由于西部當地用電需求小,就地消納的能力有限,需要通過長距離輸電到用電量高的地區。另外,目前電網遠距離西電東送能力也很有限,大規模建設地面電站而導致更多的棄光限電的現象發生。在甘肅敦煌,從2013年5月開始該地區并網光伏電站大面積"被停電",即使是享有"所發電量全額收購"口頭約定的特許權項目也不能幸免。雖然地面電站大部分位于西部,用地問題好解決,建設成本也不大,投資也相對容易,但西部地區地廣人稀,生產生活用電有限,西電東送耗資巨大,也不符合光伏發電節能環保的初衷。所以建議光伏電站企業可以將投資區域由西部向東部轉移。
“西電東送”新增7000萬千瓦:恕不遠送
在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遇到送出、消納瓶頸時,國家一方面大力發展分布式,讓光伏項目直接建在需求側;另一方面,修建特高壓線路,集中解決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送出問題。而面對嚴峻的大氣環境問題,控煤、減煤被譽為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在國家能源結構調整大戰略下,東中部地區煤電項目被嚴格限制,西部地區迎來了發電產業的新機遇。2014年5月,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環保部聯合制定《能源行業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到2015年底,向京津冀魯地區新增送電規模200萬千瓦。到2017年底,向京津冀魯、長三角、珠三角等三區域新增送電規模6800萬千瓦,其中京津冀魯地區4100萬千瓦,長三角地區2200萬千瓦,珠三角地區500萬千瓦。
具體措施是在西北部富產煤的地區建設大型煤電基地,進一步擴大北電南送、西電東送規模。這一思路,在意見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意見要求,大力推進 “西電東送”戰略,實現更大范圍資源優化配置,促進能源結構調整。同時,加快推進輸電通道建設。結合煤電、水電、風電基地布局和大氣污染重點防控地區電力需求,再規劃建設12條“西電東送”輸電渠道,新增7000萬千瓦輸電能力。
然而,如果仔細看一下更直觀的特高壓規劃圖,我們就會發現光伏發電在其中的尷尬。正如圖中所示,2015年,“三華”特高壓電網將形成“三縱三橫一環網”,屆時,錫盟、蒙西、張北、陜北能源基地通過3個縱向特高壓交流通道向“三華”送電,北部煤電、西南水電通過3個橫向特高壓交流通道向華北、華中和長三角特高壓環網送電——而對于光伏電站主要集中的西部地區,特高壓只是覆蓋了內蒙部分,青海、甘肅、新疆等地的光伏電站并沒有被納入。
西部:一座光伏的“圍城”
西部地區已經是一座光伏電站的圍城:早先投資的人被電網消納能力圈住資金難以脫身,而在資本圈子里,又有數以百億的資金等著搶先涌入。真正打破圍墻的,只有加大電網建設力度。
電網對光伏電站的接入以及消納問題已經在甘肅、青海、新疆等光伏大省有所顯現。對于限電情況,國家能源局開始做一些政策調整,今年早些時候下發的《國家能源局關于下達2014年光伏發電年度新增建設規模的通知》(簡稱《通知》)稱,“對于甘肅、青海、新疆(含兵團)等光伏電站建設規模較大的省(區),如發生限電情況,將調減當年建設規模,并停止批復下年度新增備案規模。對于青海省海西地區,甘肅省武威、張掖和金昌等地區,青海省和甘肅省能源主管部門安排新建項目時應關注棄光限電風險。”

然而,依目前情形來看,項目集中建設太多而政策制約太晚,電網、變電站、送出工程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跟上,以致短期內限電情況無法得到有效改善。正在轉型下游的晶科能源曾給出一個預計,2015年將是大氣污染防治年,通過增加光伏新能源在電力結構中的占比是政府工作的重點之一,全年中國將新增裝機將有望達到15GW。然而,如此多的光伏電站擁堵并受困于西部一隅之地,對投資者造成的惡劣觀感可想而知,更何況還由此帶來的惡性循環。至于史玉柱會不會被困在這座圍城里,或許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