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業最關鍵的問題是什么?
很顯然,不應該是以產品為導向,而應以市場為導向。如果是前者,只是沾沾自喜滿足于所謂的技術研發優勢上,而忽略市場效應,而后者則是立足于市場需求,充分挖掘企業或產品自身的利益點,并最終取得消費認同的最現實做法。
在我們光熱行業里,許多企業在制定戰略時,往往脫離了社會環境,后腦勺一拍就所謂的戰略了。很多企業到了這個時候,產品線已經嚴重老化,并且很多產品都是幾年研發生產的,他們都在努力找尋企業長遠發展的方法。

產品是形,品牌是魂。
光熱行業里在品牌的生存發展之路上,常人的慣性思維中都還停留在需要千錘百煉、持之以恒付諸大量心血和努力層面。誠然,從一個產品演化成為商品直至塑造成品牌,是一個紛繁復雜的過程,它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汗淚行舟,風雨兼程。努力是那個時代奮斗的縮影,時至今日,品牌的機會成本是否更應該講究效率呢?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競爭加劇,光熱行業的同質化產品引發的是市場的被動和需求的盲目,沒有品牌就是等死,想必我們許多光熱行業里的老板都有刻骨銘心的體會。戰略規劃、品牌提升、管理重塑等已被眾多光熱企業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其中,就其企業核心競爭優勢之一的品牌來說,它所支撐的必將是強大的市場基礎。
有道是,在這“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的時代,已沒有更多的時間讓我們來默默耕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了。自從幾年前國美并購永樂成為家電連鎖業特大新聞事件一樣,蘇寧的總裁張近東曾講過這么一句話,如今已到了“大魚吃大魚”的時代了。
君不見在我們光熱行業里,有許多的企業在市場上勤勤懇懇運作數年,但時至今日產品仍默默無聞,更不用談什么品牌了,什么原因?
有的光熱企業在當前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帶來了更多的選擇時,許多企業在眾多的選擇中迷失了方向。有的光熱企業當他們進軍其它行業時,往往缺乏選擇,不會選擇,不知怎樣選擇,只以為憑借自身的實力與資源,最后恰恰遭遇了泰坦尼克號的悲劇。
品牌應注重 方向 目的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值得我們注重發展品牌戰略的企業看一下。
朋友要在客廳里掛一幅字畫,便請鄰居來幫忙,字畫已經在墻上扶好,正準備砸釘子。鄰居說:“這樣不好,最好釘兩個木塊,把字畫掛在上面。”朋友聽從了鄰居的意見,讓他幫著去找鋸子。剛鋸了兩三下,鄰居說:“不行,這鋸子太鈍了,得磨一磨。”
于是鄰居丟下鋸子去找挫刀。挫刀拿來了,他又發現銼刀柄壞了。為了把挫刀換一個柄,他拿起斧頭大樹林里去尋找小樹。就在要砍樹時,他發現那把生滿鐵銹的斧頭實在是不能用,必須得磨一下。
磨刀石找來后鄰居又發現,要磨快那把斧頭,必須得用木條把磨刀石固定起來。為此,他又出去找木匠,說木匠家有現成的木條。
然而,這一走,朋友就再也沒有見鄰居回來。當然,那幅畫,一邊一個釘子把它釘在了墻上。第二天朋友在見到鄰居的時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幫木匠從五金商店里往外搬一臺笨重的電鋸。
光熱企業做品牌應該明確方向和目的,如果意識中還停留在為忙碌而忙碌,不會選擇好的方法,到頭來白忙一場的情景經常會在市場中出現。
在光熱行業里做為配套企業的山東龍普太陽能有限公司來說從成立至今始終專注于做行業的“中國好內膽”的品牌戰略定位。在水箱市場不太景氣的今天,龍普在水箱市場上卻完成了“突圍”。
在龍普總經理王樹看來,在當前水箱市場不太景氣的情況下,龍普通過營銷手段的創新和技術方式的調整完成了2015年對龍普“中國好內膽”的一個品牌戰略的定位。
在行業廝殺多年的龍普,可以這么說始終不去跟風、模仿、追隨別人,而是精心策劃獨到的賣點,用自身產品的特點去增加說服力。
對于我們光熱行業里的中小企業來說,品牌是企業走向強大的必由之路。如果企業缺乏品牌意識,從長遠來看,將會給企業帶來一系列危機。品牌建設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實際運作中不斷添磚加瓦,“潤物細無聲”地將品牌以及產品核心價值植入消費者心中,從而形成品牌美譽度。有了高的品牌知名度和認知度,加上好的品牌美譽度,將會產生強的品牌忠誠度,龍普從創立之初就產品定下了品牌戰略,如今一步步走過來龍普“中國好內膽”的品牌美譽度為龍普企業的長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