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板大佬們競爭進入白熱化的時候,雙方均玩起了異業聯盟的戰術。
近日,地板界巨頭圣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圣象”)和大自然家居(中國)有限公司(大自然家居,02083.HK)聯手合作,此次同業聚合的舉動,在業界引起“地震”。
兩者曾是旗鼓相當的對手,在歷經了多次競爭之后,紛紛踏入跨界的潮流,舉旗進軍大家居,在布局轉型的途中,又轉身攜手昔日對手。隨著地板行業的不斷變遷與發展,它們也應勢不停地變換動作。特別是在經濟形勢不景氣的當下,圣象二度聯手大自然,開始抱團取暖。
布局轉型
各自為營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圣象與大自然的聯姻,業界聲稱的“首次合作”,并不恰當。
資料顯示早在2012年,圣象地板四川公司與大自然地板四川公司就已形達成過戰略合作,聚焦點為地板維修與保養。
2015年雙方再度聯手,則聚焦大家居戰略,系產品、服務、客戶等多維的合作。兩者抱團取暖的一個重要背景是今年業績雙雙下行。
然而,10年前,圣象與大自然還是水火不容。2005年底,大自然以“不當競爭”為由,將圣象告上法庭,并索賠500萬元,指控圣象在宣傳新產品的時候,在各大專賣店張貼貶損其他地板的畫報。
資料顯示,大自然成立于1995年,以生產、研發、銷售大自然實木地板、實木復合地板、生態地板、強化地板為主營業務,2011年在香港掛牌上市;同樣,圣象亦成立于1995年,總部設在上海,以木地板及相關產業為主營業務,2009年其40%的股份被上市公司大亞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大亞科技,000910.SZ)收購,自此成為大亞科技的全資子公司。
當然,對簿公堂是企業競爭走向極端的結果,但兩者競爭領域遠遠不止于宣傳海報。2009年前后,不少市縣級城市呈現出大自然和圣象毗鄰而居的景象,四級市場的藍海在擴大內需的政策下,成了地板企業爭食的香餑餑。
在地板大佬們競爭進入白熱化的時候,雙方均玩起了異業聯盟的戰術。2010年7月10日,圣象宣布與長虹結盟,斥資為消費者定制20萬臺液晶電視;13天后,大自然與海爾彩電達成聯盟,促銷策略幾近相同。
但是,對于地板行業中部分企業經常性的促銷行為,中國木材與木制品流通協會地板專業委員會會長李佳峰說道:“ 過度營銷其實是企業在讓利,這種價格戰既不利于企業,也不利于行業良性發展。偶爾通過促銷來宣傳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過度營銷,消費者就會擠到展會期間購買產品,不僅平時銷量上不去,展會期間也是基本賺不到錢的。”
由此看來,異業聯盟似乎緊跟促銷的腳步。然而,地板和家電結盟時代風波一過,大家居的戰略又被提上日程。
2014年3月,大自然啟動O2O電商模式,并于同年7月正式更名為“大自然家居”,其實早在2011年大自然便啟動了家居產品一體化的戰略,拓展了木門和櫥衣柜業務模塊。與此同時,在2014年底,圣象對外啟動大家居戰略,意欲在未來5年達成10億平方米的銷售目標。
從競爭到異業同盟,圣象和大自然的發展和轉型似乎各有章法,但是雙方近年的業績狀況卻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在此“寒冬”背景下,雙方選擇了聯手。
業績下滑
聯手互補
數據顯示,大自然2015年上半年的經營溢利為-1.07億元,相較于2014年中期的0.32億元,同比下降434%;與此同時,圣象2015年上半年的凈利潤為873.29萬元,相較于2014年中期的2992.95萬元,同比下降70.8%。
確實,大自然和圣象2015年中報的數據并不“養眼”。這不僅受限于上游房地產行業的走勢,本身存在的問題同樣不可忽視。
上海的一位金融投資人士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我認為雙方合作的原因之一是業績不太好。”
對此,圣象集團副總裁朱玲英說道:“兩個企業通過本次的聚合,是互相取長補短,力求在產品、服務、工藝文化上,聚合兩大企業優質資源。”
確實,在實施大家居戰略之后,大自然和圣象確實有“互補之處”。中國房地產報記者翻閱雙方近年的財務報告發現,兩者在大家居戰略重要業務模塊木門和衣柜中,營收狀況呈現出了差距。
據悉,2011年年底,大自然已在全國開設木門專門店95家,并在3年之內迅速增長到665家。同時,櫥衣柜專門店也在持續增長,2011年底大自然僅有45家櫥衣柜門店,三年之內增加到240家。
然而,擴張的動作給大自然帶來的并不是豐收。2013年和2014年的年報數據顯示,大自然木門和櫥衣柜業務也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相反,雖說圣象2014年才全面啟動大家居戰略,但是木門和衣柜業務營收依舊呈現出向上的態勢,據悉其櫥柜衣柜業務是在大亞科技旗下運營。相關資料顯示,2015上半年,大亞科技主營業務中木地板營收19.3億元,而木門及衣帽間營收1194.9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6.51%。
此外,這種差距不僅呈現于不同業務模塊的發展,同樣體現在兩者近三年整體營收數據的變化當中。
據悉,大自然近三年的營業收入呈上升趨勢,其中,2014年為19.79億元,同比增長32.9%;2013年為14.88億元,相較于2012年的11.17億元同比增長33.2%。
在營收總額趨于穩定上升的情況下,大自然的經營溢利卻出現大起大落的現象。其中, 2014年為-0.19億元,同比下降109%。2013年為2.10億元,相較于2012年的0.93億元同比增長125.8%。
相比之下,圣象在2014年及其之前的營收和利潤雖有波動,但幅度相對較小。一位業內人士分析道:“圣象在大亞集團旗下發展,可以依托其較為完善的產業鏈,降低生產成本,正所謂背靠大樹好乘涼。”
作為大亞科技全資控股子公司,圣象的財務狀況也在前者的年報中有所顯示,2014年圣象的營業收入達43.14億元,同比增長6.75%,主要原因是公司銷售增加所致。2013年營業收入為40.41億元,較2012年38.42億元上升5.17%。
不難發現,大亞集團2014年的營業收入為84.39億元,而圣象的業績已經占到了大亞集團總業績的半壁江山。
與此同時,圣象2014年凈利潤為0.97億元,同比增長49%,2013年凈利潤為0.65億元,較2012年0.78億元同比下降16.67%。
對于雙方在這種業績存有差距的情況下進行合作的意義,中國房地產報記者致電大自然總部和圣象相關負責人,均未得到回應。
不過,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近幾年大自然的營收狀況并不理想,與圣象合作不失為企業再一次的戰略轉型之舉”。
對此,李佳峰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對兩家企業合作的目的雖然不是很清楚,但是作為行業協會來說,在行業普遍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我們看好大型地板企業的聯合重組現象,這會成為一種趨勢,而這種趨勢不僅僅發生在地板行業,同時,中小企業或被代工,或被淘汰。未來10到20年,我們希望地板行業一線的品牌可以達到10個左右,區域性的品牌可以達到40到50個,如此,才是較佳的行業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