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管業績普遍增長
由于與傳統業務關聯度較高,專注后居住階段服務的物管業務,是房企最早布局的領域之一。從上半年的業績來看,這部分業務的增長相對較好。
中海旗下的中海物業于2015年10月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是較早分拆上市的物業公司之一。今年上半年,中海物業實現收入13.08億港元,同比增長4.1%;毛利潤為3.94億港元,增長27.1%。
同期毛利率為30.4%,其中物業服務板塊的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22.0%提高至28.0%,增值服務板塊毛利率則由52.7%提高至55.8%。
遠洋集團旗下的物業服務板塊遠洋億家在新三板上市。根據遠洋集團財報,上半年遠洋億家為集團帶來營業收入約人民幣5.8億元,同比增長17%;實現凈利潤約人民幣8900萬元,同比增長84%。
一些并未做出分拆的公司,也錄得該項業務的大幅增長。
上半年,金科的“社區服務”業務進駐城市已達85個,在管項目超過400個。期內該項業務實現營業收入4.53億元,同比增長約54%。同期,禹洲地產旗下的物業管理服務公司錄得物業管理費收入為人民幣1.17億元,同比增長90.89%。
上述業績可被視為物管業績的縮影。由于潛在市場巨大、利潤率高,不少房企將物業管理業務作為發展重點并提前布局。較早布局的房企,如今都已實現規模化運營。
“經過最初的探索后,一些企業的物管業務已經嘗到規模化布局的‘甜頭’。”某券商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規模不僅是物管業務盈利的基本保證,同時也是未來實施并購重組、發力衍生業務的必要因素。
中信建投一份報告稱,2014年到2016年是社區O2O市場的探索期。從2017年開始,該市場進入啟動階段,市場優勝劣汰,社區物業的價值將得以完全體現。2020年以后,市場將逐步進入高速發展期和應用成熟期,社區物業與房產、家裝、金融的協同價值越來越顯著。且大數據、社區金融等的發展,將使得社區物業市場更加成熟。
但從目前來看,除彩生活等個別企業外,物管業務對母公司的業績貢獻并不高。如上半年遠洋億家的收入占集團總收入比重不足3%,凈利潤占比也僅為3.3%;金科、禹洲物管業務的營收占比則在4.3%和1.6%。
“風口業務”尚需時間
房企另一項傳統的多元化領域為商業,主要分為銷售型和投資型。在度過粗放式的散售階段后,如今房企對商業物業的操作主要表現為投資型,即以持有和運營為主,謀求租金和管理費收入。
出于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原因,近年來,越來越多房企將商業運營的模式延伸到住宅、工業、文旅及綜合體等業態,在業績報表中多將其統稱為投資型物業。其中,長租公寓、特色小鎮和聯合辦公的運營成為新熱點。
今年上半年,房企投資型物業的業績普遍向好。華潤置地的投資型物業租金收入為40億港元,同比增長13.2%;龍湖的租金收入為人民幣11.4億元,同比增長28.8%;新城控股12家吾悅廣場實現租金及管理費收入3.44億元。
企業將原因主要歸結為寫字樓、商品等物業出租率提升,以及租金水平提高。但除華潤、北辰等少數企業外,房企投資型物業的收入和利潤占比普遍不高。
此外,房企投資型物業的業績,主要來自于商鋪、寫字樓、酒店等傳統商業地產領域。長租公寓、共享辦公、特色小鎮等新興“風口業務”尚未形成實質性業績貢獻。
公告顯示,今年上半年,龍湖長租公寓產品冠寓的租金收入,僅占投資型物業租金總收入的0.3%,也即約300多萬元。截至今年7月,冠寓僅進入7個城市,運營了10個項目。
在共享辦公領域,SOHO中國并未公布其相應產品SOHO3Q的業績。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該類產品所占比重較低,預計其租金貢獻微不足道。
特色小鎮也面臨類似問題。奧園的管理層在業績會上大談特色小鎮,并稱擬將文旅地產分拆上市。但其現有的特色小鎮產品均處于前期運作及開發階段,根據管理層的表態,最快也要在今年下半年形成業績。
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總監嚴躍進認為,與傳統轉型方向相比,上述“風口業務”起步較晚,投資回報周期相對較長,且部分產品(如特色小鎮)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因此難以在短期內形成收入。即便以輕資產形式運作,但因運營中的專業性強,要形成穩定的業績貢獻也需要時間。
多元化尚未迎來“收獲期”
房企進行多元化嘗試已成風氣,除前述方向外,還包括養老、醫療、物流、文旅、體育、金融、消費等領域。其中有些領域能夠與傳統地產業務產生協同效應;有些則并無明顯關聯,如金科涉足的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領域。
企業布局多元化的契機也不相同。既有主動落子,也有被動調整,還有機緣巧合下的順勢布局。2015年8月,藍光發展借殼迪康藥業上市,之后便利用后者的殼資源,涉足生物醫藥領域。
“房企實施多元化的目的各有不同,但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助力主營業務;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協同效應,共同發展。”北京某房企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即使布局同一領域,也可能有不同目的。如金融,既可以作為新的增長點,又能夠為房地產業務融資提供便利。
該人士表示,如果目的是“助力主營業務”,就不能以業績的好壞來判斷多元化成功與否。相反,如果作為新的業務增長點,則需要看經營業績是否達到預期。
根據公告,在新能源方面,金科上半年完成上網發電1.8億度,同比增長約22%;實現發電收入約7365萬元,同比增長約14%。雖然業績有所增長,但考慮到“在新能源領域再造一個金科”的目標,這一業績并不能令人滿意。
事實上,綜合已經發布中報的房企,除華夏幸福等極少數企業外,無論在業績占比還是利潤貢獻上,非房地產業務鮮有挑大梁者。受訪者普遍指出,“多元化”的邏輯雖然清晰,真正操作起來卻非易事。
上述房企人士指出,10年前,時任萬科集團董事長的王石還曾公開表態“萬科只做住宅”。這也側面反映出,大部分企業實施多元化布局的時間較晚。從時間周期上看,大部分業務并未迎來真正的收獲期。
與此同時,多元化業務對企業的要求較高。嚴躍進表示,從開發商到運營商的角色轉變,是很多房企轉型過程中的必經階段。這要求企業有戰略規劃、人才儲備、資金投入、項目累積等,并非一蹴而就。
此外還需考慮到資本市場的要求。有些多元化業務雖然利潤率較高,但投資回報周期長,除非大規模布局,否則短期內很難產生足夠的營收規模,亦難以在資本市場收獲較好的估值和評級。如特色小鎮目前并無成熟的盈利模式;長租公寓的運營難度之大被業界公認,且利潤率相對不高。
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從長遠來看,增量房地產市場的紅利正逐漸減退,多元化布局仍將是企業轉型的大趨勢。對于較早布局的多元化業務,其業績將在未來數年得到檢驗;近幾年布局的多元化領域,則需要更長時間來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