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三月,各行各業重拾忙碌有序的工作狀態,制造業亦開始復產。但對于陶瓷行業而言,不少陶企因內部或外部的各種原因,而陷入了可怕的“閑散”狀態中的——復產難。記者探訪各大建陶產區,盤點開春各大產區的復產狀況。
“2+26”城市:燃煤陶企復產推遲
處于“2+26”城市范圍內的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的陶企,除使用天然氣、焦化氣、煤層氣等生產的“煤改氣”企業之外,燃煤陶瓷企業均需等到3月15日采暖季過后才可以點火生產。
據不完全統計,至今上述三省陶瓷企業復產率不足50%。其中,河南的許昌、平頂山,河北的高邑,山西的陽城等產區大部分企業已經復產,而河北贊皇、沙河、永年,河南的內黃、汝陽等產區陶瓷企業至今還沒有點火溫窯。
2月25日,河北邯鄲再發文件,稱為3月份完成秋冬季考核目標,邯鄲工業企業錯峰生產時間將持續至3月31日,當地陶瓷生產企業復產時間亦不得不延遲。
陜、甘、寧:個別企業經營狀況堪憂
處于“2+26”城市范圍之外的陜西、甘肅、寧夏等產區,已有部分陶企陸續復產,目前或在點火溫窯,或已經正式出磚。
其中,目前陜西富平、三原等產區大部分陶瓷企業已復產,但千陽產區至今仍沒有點火。據當地知情人士介紹,“目前政府還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時間,或許‘兩會’后才可以恢復生產”。
另外,甘肅白銀、寧夏中衛陶瓷企業均已點火溫窯,但也有部分陶瓷企業不能開工,除環保因素外,個別企業因經營狀況堪憂,今年能不能開得起來,還是一個未知數。
四川夾江:天然氣供應不足
春節過后,記者在走訪夾江、丹棱等陶企集中區時發現,由于天然氣供應不足,從而致使原本計劃在2月25日(正月初八)前后點火的陶瓷企業,都延遲開工,整體而言,今年夾江產區陶瓷企業生產線開工率較往年要低不少,據不完全調查統計,截止2月底,該產區陶瓷企業生產線開工率在50%左右。
雖然在當地政府、協會的協調下,天然氣公司增加了給陶瓷企業的天然氣供應量,但對于已經全面實施“煤改氣”的夾江而言,天然氣供應依然十分緊缺。
現有的天然氣供應如何分配?經協調,目前的分配原則是:
一是對未點火的企業中產品附加值高的、產品差異化的企業進行要支持,優先保證有社會責任的企業、社會信譽好的企業、不欠職工工資的企業,確保優質能源用在優質企業上。
二是一個企業有多條生產線的,先點火一條線,待到氣源充足時再調劑使用。
三是規模優先的原則,即:先規模以上企業、后規模以下企業,不搞平均分配。政策上保證縣委政府的政策實施,即:先園區內、后園區外,讓政府的政策措施得當有力推動。
遼寧法庫:復產關鍵詞“天然氣”
2018年,是遼寧法庫產區大面積使用天然氣第一年。截至目前,園區4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中已經有4家企業相繼遞交點火申請,其他企業點火時間多集中在3月中上旬左右。而自2月28日起,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又讓法庫回到了冬天,該產區企業至今未能復產,集中點火開工時間還要順延幾天。
除此之外值得關注的是,2017年12月末,開發區管委會向園區陶瓷生產企業發出最后通告:2018年4月1日前徹底取締園區在用的53臺水煤氣發生爐,改用天然氣或科達公司的清潔煤制氣,逾期未完成清潔能源改造的企業,將不允許開工生產。因此,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法庫產區陶企點火標準是:使用天然氣。
全面推廣使用天然氣的法庫產區,在紙箱、煤炭、釉料等原材料全面上漲的行情下,陶瓷企業的生產成本將面臨巨大的壓力。鑒于此,沈陽隆盛泰一陶瓷集團銷售總經理張光偉表示,今年法庫產區大部分產品漲價是一定的,保守漲幅在1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