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業目前市場疲軟乏力,陶企們已經紛紛開始尋找新營銷模式,創新產品技術,按國家政策走綠色、智能制造道路,對陶瓷行業“周邊”的環境也是異常敏捷。近兩年“大板”、“巖板”、“智造”都是陶瓷行業中的搜索熱詞,由于陶企現下大環境不好,這些熱詞順勢被陶企們推到了一個風口浪尖之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方向都是適合發展的。
比如說前2年“大板”開始出現在陶企視野中,許多企業“嗅覺”靈敏可謂是馬上“跟風”,一時間出現了無大板,不大牌的趨勢,但是根據一些相關部門的市場調研結果顯示,并不是所有企業都喜歡“它”。
大板自問世以來風靡大小陶瓷行業,首先大板的視覺效果好,大板每一塊面積都很大,而這樣大面積的瓷磚可以做到“無縫連接”,視覺效果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然后產品性能各方面物理性能都得到了綜合提高,無論是表面效果、吸水率、耐污性還有使用壽命上都得到了極大提升。鋪貼效率上更不用說了,傳統瓷磚一般規格小,數量多,在鋪貼時要注意多種工藝上的問題,但是大板打破了傳統瓷磚的格局,在同樣的面積下大板鋪貼的效率要比傳統規格的高出許多,而且在工藝完成度上陶企往往推出“一條龍”服務,意思是將從前購買瓷磚這里停止延伸到鋪貼的步驟,這樣大大增強了消費者對大板的好感度。

(圖片來源網絡)
雖說大板的各方面性能效果都打破了常規,制造工藝及水平也非常先進,材料、環境這方面也是符合國情發展的。但是主要有一點也是陶企們最關注的,就是生產設備投入成本過高、產銷失衡。陶瓷大板對于壓機、窯爐、噴墨機、釉線等設備有特殊需求,國內傳統的陶瓷生產線都無法生產2米以上的大板產品,因此企業想要加入陶瓷大板的市場,必須要重新投資或全方位技改。而這樣的改造和新建投資金額動輒上億,若是采用全進口、或大部分引入進口設備,更是需要高達2億元人民幣及以上的投資。在陶瓷大板產銷嚴重失衡的當下,這樣的投入對于陶瓷企業而言,顯然并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因此陶瓷大板的銷售走不動,國內陶瓷企業對于大板生產線普遍處于觀望態度。
大板適用范圍主要在廣場、大堂、幕墻、展廳、酒店、博物館的商業公共空間較多,雖說家庭客廳、背景墻、玄關,樓梯,窗臺,櫥柜,餐桌等等大板都適用,但是實用性相比傳統瓷磚卻不大,為什么呢?因為一塊大板至少2-3米起步,而大多數住房使用面積卻不大,而鋪上這么一塊大板顯然不是很合理,就算鋪上了再擺上一些家居物品,大板的當然了也有人使用在家裝方面,但如果說想像傳統瓷磚那樣普及到每家每戶都可以鋪貼就有點不切實際,大板價格擺在那,足甩傳統瓷磚價格幾條街,所以不親民。
(圖片來源網絡)
在大板處于一個價格貴,投入大還產銷失衡的情況下,陶企們應該要理性分析,之前大板出世就馬上跟上“趨勢”的陶企中有些也是有苦不能言,每個趨勢自然有他的特色與優點,但并不是說每次都要跟風,首先要跟的一定是要跟對“東風”不能跟的是“邪風”。每樣產品自然都有優勢與弊端,陶企們應該要在兩者間權衡利弊之后再作出行動,不能過于盲目,但是過于“憂慮”而總是遲遲不“出手”也是不行的,當然啦我們更加提倡企業都有一套屬于自己的創新思維與獨門技術,這樣會更加有利于長久發展。
(文章來源于:美家網,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