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等交易所對比來說,合約產品交互體驗中,簡易、流暢、省心,從視覺設計、操作步驟,每一環節都優化到了極致,Bingbon被人稱為“合約第一站”也就不奇怪了。
今天我們從Bingbon的產品設計來詳解Bingbon的風控機制。

1、Bingbon創新性的采用永續正向合約
正向合約即保證金和結算方式都采用穩定幣的合約。目前,大部分數字資產衍生品交易所的正向合約都采用Tether 發行的穩定幣Tether USD(簡稱USDT),即交易合約和結算盈虧都用USDT,USDT也是目前發行量最大的穩定幣,與BTC一樣是如今加密生態中流動性最好的資產。
Bingbon交易所現在可以進行“永續+正向”的合約交易,不需要考慮交割和換倉等繁瑣步驟,投資門檻低,體驗上接近現貨交易,更適合普通投資者。
同時,Bingbon合約采用了正向合約,與之對應的就是反向合約,反向合約也就是幣本位合約,該合約的缺點在于你做多時,一旦出現反向行情,保證金價值會下降,爆倉風險較大,而且幣種劃轉復雜。而Bingbon采用了穩定幣結算模式,提供全保證金通用機制,存入USDT即可交易Bingbon所有幣種合約,而無需根據不同幣種合約劃轉不同數字資產。化繁為簡,小白一鍵操作,且有效提高了資金利用率。

2、Bingbon積極的用戶教育
為了防止用戶因認知不足導致額外虧損、上當受騙等,平臺在多個板塊給予用戶風險提示、安全教育等,進而提升相關交易認知。用戶教育將市場風險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避免用戶大額資金遭到強平,從而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不僅僅是衍生品,對于所有的產品來說,它的用戶都是交易者,因此對于交易者的投資者教育這塊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衍生品市場的投資者教育。

從Bingbon本身初心來說,不要去作惡,尤其在信息披露還有一些對外宣傳上,一定要遵循客觀原則,不要去欺騙用戶。交易所只是一個提供買賣雙方交易的場所,所以對于交易所而言,還是要保持一個公立的態度。
整個市場磕磕絆絆走到現在,也是非常值得大家去關注。整個生態,整個市場也非常需要第三方互相監督,才能夠把整個市場建立得更好。所以對于整個行業而言,大家一定不要去作惡,因為往往作惡的成本,比反饋的收入成本要大很多。從成本支付來看,可能未必是短期支付,但是長期來看一定是不劃算的,所以作為交易所不能耍小聰明。
3. Bingbon的聚合定價模式創新
某官媒在今年爆料了關于交易平臺的一些亂象,例如虛假交易和惡意宕機。作為合約玩家,我也有親身體會,在行情劇烈波動時,某些平臺會出現卡頓,無法及時成交,即使成交了也會出現較大的價格偏差,導致最終收益與風險不成正比。因此對于合約玩家而言,交易深度和交易速度是選擇合約平臺的重頭戲。
Bingbon冰棒合約產品的最大魅力在于平臺擁有深度“優化”和“微秒級”撮合。在行情劇烈波動期間,Bingbon冰棒依舊能給我們提供一個完整、良好、公平的交易體驗。
深度聚合:
Bingbon冰棒交易深度不僅僅是來自本平臺的用戶間的撮合,還來自幣安、OKex、BitMEX等頭部多家大所的集合。
當你我在Bingbon冰棒平臺下單,會形成站內用戶之間的第一步撮合,隨后Bingbon冰棒還會引入多家頭部交易所的深度,做進一步優化,讓用戶在限額范圍內做到任意點位下單且完全成交,最小沖擊成本下完成成交,從而確保我們的收益最大化,虧損最小化。
“微秒級”撮合:
Bingbon冰棒使用C++和Golang語言開發,Disruptor內存無鎖隊列,以及內存零拷貝等技術,確保了下單、撮合、行情等核心服務的優質體驗,用戶獨立的下單隊列讓訂單撮合在20微秒內完成。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用肉眼是看不出任何卡頓延遲,實現了肉眼層面的“瞬時交易”。
總結
在出現“黑天鵝”等不可預知的突發事件,Bingbon冰棒所體現出的責任和擔當,為每一位用戶撐起了一片安全的藍天,也希望“責任和擔當”成為整個交易所行業的“新標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