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關稅逼近,中國碳交易市場蓄勢待發,對陶業而言,是挑戰也是機遇。
據公開信息披露,歐盟準備提前通過法規,碳關稅將計劃于2023年1月1日起實施,或成為第一個對全球貿易規則產生深遠影響的氣候相關措施,因而引發全球高度關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在參加第十一屆全國陶瓷人大會論壇上曾表示,“這意味著如果陶瓷、衛浴產品的單位產品碳排放或者能源消耗超過歐盟標準,就要征收碳關稅,壓力近在眼前。”他還坦言,瓷磚行業未來也會有機會,城鄉建設與綠色低碳生活轉型,在農村先進廠房光伏屋頂覆蓋率力爭達到50%,包括保溫墻體(又稱無機活性墻體保溫隔熱材料))的建設可能是陶瓷保溫材料(發泡陶瓷保溫裝飾板、發泡陶瓷輕質保溫墻板、巖板/薄板保溫裝飾一體板等),未來與陶瓷行業肯定會相結合。
據數據顯示,建筑衛生陶瓷行業碳排放量每年約為1.4-2.0億噸,占全國總排放量的1.5-2.0%,其中建筑陶瓷的碳排放量在行業中占比96%,而行業的碳排放來源有98%都來自能源消耗,也因此陶瓷企業紛紛啟動光伏發電項目,控制能源消耗,目前國內已有超200個陶企光伏項目獲批。
生存與發展,危險與機遇,威脅與挑戰,碳交易正影響整個陶瓷行業的生存環境,陶瓷企業使用光伏發電或許將成為必然,或許還能通過向超出排放配額的重點排放單位出售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來獲取額外的經濟收益。不過目前不少陶瓷產區的“碳配額”基本用滿,深入循序漸進布局碳減排,按照實際研究各自的碳排放規律及減排路徑,算好“碳配額”才是陶企們的當務之急。
未來,在產品方面發展方向是:提升質量,發展新型綠色建材,縱向做強做大建筑陶瓷,開發新品類;橫向做大規模家居建材。陶企社會責任型創新應著重考慮,第一是綠色低碳,如何更有效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陶瓷產品減薄已成為趨勢。
有業內人士分析,從磚到板的升級,巖板瓷磚化已經形成了趨勢,讓瓷磚的各項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拓寬產品應用范圍;同時進一步深挖陶瓷材料特性,研發功能化產品,著重產品視舒適度,營造綠色低碳的巖板生產和消費理念,強化包括巖板在內的陶瓷產品在各領域工藝技術互連互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