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炭達峰碳中和的規范速度愈來愈快,要求也越來越高,建材產業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步伐已邁出,未來陶瓷行業納入碳交易也只是時間問題。尤其當前,陶企業疊加面臨成本推升,人力成本、原料成本、材料成本…以及受房地產、疫情影響,有行業內人士坦言,有形于無形的手捆在一起,陶瓷行業發展確實比較困難,和10年、15年前比較恍如隔世,品牌一旦沒有跟上來,就會困難重重;但陶企業不能退縮,沒有撤退可言,越是處于間不容發的大勢下,就要有“遠見于未萌”、覓危中之機的才智與膽識。
7月14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廣州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會上,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總經理孟萌表示,廣碳所充分發揮市場化減排機制作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主要推動了以下工作:推動廣東碳市場管控的高排放行業實現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的綠色低碳化,實現低成本節能減碳;探索逐步擴大控排行業范圍,計劃將陶瓷、紡織、數據中心等行業納入到廣東碳市場;為碳減排釋放價格信號,并提供經濟激勵;通過構建碳市場抵消機制,助力區域協調發展和生態保護補償。

據廣東能源局數據:目前廣東碳市場年度排放配額總量達4億噸左右,配額規模排名全國區域市場第一、全球第四(僅次于中國全國、歐盟、韓國碳市場)。下一步,廣東計劃將陶瓷、紡織、數據中心等行業納入到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體系,進一步收緊控排企業免費配額的比例,上調新建項目購買有償配額比例,有效控制控排行業的排放總量。同時也鼓勵廣東環交所等機構加快碳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協助完善碳指標自愿減排制度,建立在線電子商務全流程碳綜合服務系統。
陶瓷行業所有人都要有心理準備,對于陶企而言,與其一年花三四千萬買炭指標,不如把這些錢投入到技術研發迭代,加強對環保投入如引進氫能叉車(氫氣作輔助材料,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煙氣一站式凈化系統、廢水循環利用系統、廢渣循環利用系統等,自主減碳,在陶瓷廠房建設光伏發電,通過加強對配方研究、優化生產工藝,開發低碳技術,低溫快燒等工藝上改進、加強原材料檢測等方式增強碳管理能力,積極應對“雙碳”目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才能在對國內外貿易中保有競爭力。這樣不僅不需要到市場上購買指標,還能把節約余下的指標拿到市場上銷售,增加企業的利潤,這樣才能在行業競賽中跑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