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河南衛視《河南新聞聯播》5月20日報道“三夏”大忙季節即將到來,為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焦作、商丘、周口等地提前著手跨區機收的各項準備工作,確保機手跨區作業工作有序進行。
20日一大早,博愛縣金牛農機專業合作社跨區作業隊的隊員在對收割機進行最后一次“體檢”后,駕駛著收割機奔赴南陽鄧州市,開始了今年的跨區作業。
博愛金牛合作社理事長王煥光告訴記者:“在(鄧州)那里簽了2000多畝合同,那里收獲完往豫北,豫北收獲完以后去河北、山西、內蒙,每臺車輛每年的凈利潤在3.5萬到4.5萬元。”
小麥收割機每年本地作業時間一般是10天左右,為了延長機車有效工作時間,增加機手收入,今年,博愛縣通過組織合作社對接,網上收集信息,短信通知等措施,幫助合作社向外聯系作業地塊,并提供相應的信息、技術服務。
博愛縣農機局馬秋生說:“今年全縣參加作業機收的機車達到120臺,在外地簽訂跨區作業的合同面積達7萬畝,作業區域逐漸由湖北、豫南向北推進,僅此一項,參加跨區作業的機手增加收入將達到300萬元。”“三夏”生產在即,隨著各項國家農機補貼政策的落實,各種農機也開始熱銷起來。在商丘一家農機市場記者看到,智能型、節能型和多功能聯合收割機等農業機械很受農民朋友的歡迎。
商丘市梁園區張閣鄉高樓村村民張峰說:“我現在打算買臺福田麥客,現在9.6萬多元,國家補貼將近2萬元,現在7.6萬多元可以開回家。”
今年商丘市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規模達到6472萬元,補貼農機具種類為7大類11小類24個品目,補貼標準為購機價格的30%。商丘市佳禾農機銷售公司總經理陳天亞告訴記者:“今年我們補貼之后,就給農民開始進行免費的培訓,然后給農民的機器進行免費檢修,讓農民在‘三夏’之間無后顧之憂,能順利地作業。”
另外,周口市各級農機部門密切關注外地小麥生長情況,及早與外地農機部門聯系,并積極組織農機手開展跨區作業,免費為機手辦理跨區作業證。周口農機部門負責人王明貴說:“今年我們農機局組織了兩個跨區作業隊,準備到湖北襄樊、河南新野進行跨區作業,在跨區作業期間配合當地農機部門和公安部門,如出現問題做到及時解決,使廣大機手得到更好的經濟效益。”
■“三夏”備戰
河南南陽小麥開鐮收割
5月20日,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陌陂鄉完糧徐村村民用收割機收割小麥。河南小麥主產區南陽市小麥陸續進入收割期,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型聯合收割機械齊聚這里備戰麥收。 新華社發
“補貼農機”喜掛牌 備戰“三夏”保豐收
5月19日,河南省寶豐縣石橋鎮肖墳村農民牛建立在農機超市為新購買的補貼拖拉機上牌照。
河南省寶豐縣今年大力實施農機補貼下鄉行動,對購機農民實施“一站式”、“零距離”服務,最大限度把方便帶給農戶,全力支援“三夏”生產。
新華社發
■ 公路保障
收割機將免費通行中原
據河南衛視 《河南新聞聯播》5月20日報道 5月19日從河南省交通運輸廳傳出消息:今年“三夏”期間,河南省公路部門將對聯合收割機以及運輸收割機的車輛免收通行費,但不符合標準的農機車輛不在免費范圍。
通知要求,各收費站對通行本站的聯合收割機、運輸聯合收割機的車輛,經審驗證件無誤后,予以免費放行;而對發現證車不符、證件內容填寫不完整、涂改證件、超過免費期限或其他違反規定的車輛,按規定全額收取車輛通行費,并收回證件。
特別提醒的是,聯合收割機不得在高速公路上行駛,運輸聯合收割機(插秧機)的車輛可以在高速公路上行駛。
■ 氣象護航
“三夏”期間我省還有4次降雨過程
昨天,省氣象局召開“三夏”期間氣象服務新聞發布會,預報天氣趨勢,提出合理化建議,為小麥豐收保駕護航。
省氣象局預計,今年我省小麥適宜收獲期大部分地區接近常年,南部和西南部比常年略偏早1到3天。豫南、豫西南適宜收獲期為5月22日到31日;豫東及豫中大部分地區為5月28日到6月5日;豫北為6月3日到15日。
預計今年我省夏玉米適宜播種期接近常年同期。豫西和豫西南為5月24日到6月5日;豫南、豫東和豫中大部為5月26日到6月10日;豫北為6月10日到15日。
省氣象局應急減災處副處長陳建銘介紹,5月9日到10日,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我省出現大范圍降水過程,全省平均降水量為32.1毫米。從全省氣象自動土壤墑情監測網分析,目前全省大部地區墑情適宜,對夏玉米播種有利。
省氣象部門預報,今年“三夏”期間,我省降水量西部、北部正常略偏多,其他地區略少。全省氣溫較常年略偏高,極端最高氣溫36℃到38℃。
預計“三夏”期間,我省有4次降雨過程,昨天下午到今天,全省大部分地區陣雨、雷陣雨,其中西部、南部局部有大雨。22日到24日,南部陰天,部分地區有陣雨、雷陣雨;其他地區多云間陰天。30日前后,有一次弱冷空氣影響,全省大部有陣雨。6月9日到12日有小到中陣雨、局部大雨。“三夏”期間,我省各級氣象部門將密切監視天氣變化,制作“三夏”期間滾動天氣預報和農用天氣預報,及時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提出相關農事生產建議,并通過媒體向農民和社會公眾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