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開始施行的新《廣告法》給很多企業和經銷商都帶上了緊箍咒。9月18日的《陶城報》也報道了新《廣告法》施行之后,經銷商們的變化。而就在前些天,一位同事向我介紹了他走訪鄭州建材市場時的經歷:某衛浴品牌的廣告宣傳牌上有“全國首家”字樣,記者在拍照時,被商家的工作人員搶奪手機,并刪除了照片。
行業中正在違反新《廣告法》卻又不愿意被人知道的企業,應該還有很多。竊以為,這樣的企業不是害怕被處罰,而是害怕行業同仁知道他們的軟肋———華而不實、虛榮、浮夸。而新《廣告法》的廣告宣傳雷區,也正是為這類企業設立的。
聽行業老人說,行業最初起步的時候,瓷磚是供不應求的,根本不需要做什么廣告宣傳,連提貨都要排隊。后來,企業多了,產量大了,廣告宣傳就成了必修課。隨便選一個城市,站在建材賣場一眼望去,新《廣告法》禁用的極限用語遍地都是。為什么?因為消費者不懂。說白了,以前都是靠信息不對稱在賺錢。信息網絡不發達,消費者不懂行,廠家說自己是第一,消費者就覺得是第一;商家說自己的磚產自佛山,消費者就認為是真的。
可現在,時代變了。倒不僅僅是因為新《廣告法》的出現,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社會的進步給消費者獲取信息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而廠家與商家的各種華而不實的宣傳和噱頭,也讓消費者的心眼越來越多。
今年6月份走訪南寧建材市場時,和某品牌的店面導購聊天。問到:“你們現在賣磚容易嗎?會不會遇到很刁鉆的顧客?”一聽這話,他趕忙說:“有!多著咧!現在的消費者買磚之前都花很長時間去了解,甚至很多技術性的問題,他比我們這些賣磚的還懂。”
前兩年就聽行業人士都在說“靠信息不對稱賺錢不可能了”,等等類似的話。這位導購提到的案例或許就是最好的證明。都說貨比三家,在信息發達到難以想象的地步的現在,別說貨比三家,“貨比三十家”也不是不可能的。
說到廣告宣傳,不免又聯想到即將到來的佛山秋季陶博會。每年兩屆的佛山陶博會,都是廠家爭奪經銷商資源的重要時間節點。有一些廠家之所以在這樣的爭奪戰中敗下陣來,關鍵原因不在于企業生產實力的強弱,而在于不夠低調務實。企業老板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們想要代理一個品牌,是更愿意看這個品牌的廣告宣傳有多華麗,還是更愿意了解它在產品創新上做得多扎實?
同樣的道理,放在消費者身上也是一樣。都說“高手在民間”,廠家和商家永遠都不知道遇到的下一個消費者有多專業。如果想靠幾句華而不實的廣告詞就唬住消費者,那只能說,這樣的廠家和商家把消費者想的太單純了。
2014年和2015年是行業公認的寒冬。但實際上,能夠過“暖冬”的企業仍然存在。需要補充一點,能夠過“暖冬”的,絕不是那些浮夸、虛榮的企業。
行業不景氣,走訪企業的時候尤其希望了解企業的日子到底過得怎么樣。每每問起來,多數企業給出的回答,要么就是“自己下滑不明顯”,要么就是“我們的日子反而過得挺滋潤”。諸如此類,聽多了,任誰心里都會打個問號、存個疑影。其實,靠表面的繁榮來尋求自我安慰,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寒冬已至,誰冷誰知道。
王符《潛夫論》說:“大人不華,君子務實。”王守仁《傳習錄》說:“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應該說,新《廣告法》劃定雷區,是好事。因為有太多華而不實的企業需要被規范。想用浮夸的宣傳忽悠消費者,早已變得不現實,到頭來反而變成自欺欺人。
從商者重利,亙古不變,而“名”在“利”前的道理則讓很多企業忘記了“名”之前的那件東西。只有“實至”方能“名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