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期以來,由于政策支持體系向戶籍和產權住房的傾斜,使得人們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必須買房!結果就是,不是迫不得已人們不愿租房,中國的產權住房擁有率全球最高,房價水平超越經濟發展水平,尤其是核心城市的優質學校周邊的學區房,堪稱天價。
租賃市場弱小,產權商品房市場發達并不是一件值得特別炫耀的事情。因為一個國家,如果每個人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在為了買一套房而奮斗,那幸福度一定打折扣。年輕人過早購買產權住房,會把自己的發展與住房捆綁在一起,求穩定,減少流動,不愿去做創新和創造性的事情,長久下去,一個社會就會失去創造力,失去活力。
從供給側著手,在住房租賃供應上發力,推進租售并舉,正是這個問題的一劑解藥。
今年以來,租售并舉的長效機制加速推進。近日住建部等九部門發布《關于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在12個城市首批試點住房租賃是一個新的里程碑。
從具體政策上來看,在這些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發展住房租賃企業,大力供應租賃住房用地,盤活商業、工業、農村集體用地等各種存量的土地和房屋用于租賃,增加租賃住房有效供應,必將緩解新市民的住房焦慮,平抑租房價格,從而在商品房購買市場釜底抽薪,讓供求缺口失衡而導致的房價上漲趨于緩解,進而平緩預期,讓整個房地產市場趨向于理性。
當然,除了在供應層面大力推進住房租賃供應之外,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讓住房與居民的權利與公共資源的分配脫鉤,剝離附著在住房之上的過多的“權利”,為住房減負。如果租賃住房和擁有產權住房在義務教育、醫療、就業和社區公共服務方面享有同等的權利,如果租房住和買房住差別不大,租房也可以長期居住,租房也可以讓小孩順利地上學,還會有那么多的人為了結婚、為了孩子上學而買房嗎?
讓住房與公共資源的分配和個人權利、福利脫鉤,對地方政府來說,管理難度可能會增加,但在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平等的大是大非面前,這點管理難度又能算什么呢?更何況,現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迅速發展,對居民進行更科學、高效而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務在技術上已經能夠實現,很大程度上,對地方政府來說,只是觀念的轉變的問題。觀念的轉變很難,但在中央的政策的強力推動下,這樣的觀念轉變也是無法阻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