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的數次樓市調控政策在需求端給予市場一針鎮定劑,不過政策并未對供給端產生過大影響,無論是土地交易還是房企之間的并購行為,從數量上來看2017年上半年都成為近年來的一個峰值。
7月28日,穆迪在一份簡報中表示,鑒于二季度和7月份宣布的幾筆大額交易,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并購交易額今年有望創出紀錄水平。根據Wind數據,2017年至今,房地產行業并購案宗數為154宗,涉資2177億元,平均2天就發生一起房企并購案。
并購規模頻破紀錄
僅即將過去的7月,國內房企之間并購案則達27宗,涉資約908億元。與之相比,2016年,房地產行業并購案宗數為217宗,涉及金額為4012.5億元,同比上升44%;2015年并購案宗數為341宗,涉及并購標的價值為2853億元,同比增長12%。
可以看出,無論從并購數量還是規模,2017年以來房企之間的重新洗牌的規模都較以往有明顯的提升。
業內人士分析,一方面,在規模化擴張過程中,市場的優勢確實在向一部分優質的品牌房企集中,市場集中度也會越來越高,另外一方面,典型品牌房企規模化的速度似乎并沒有降下來,大部分房企在樓市已經進入下半場的市場背景下仍然有規模化擴張的沖動。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規模化雖然仍是未來趨勢,但是,房地產行業的市場容量一年也就10萬億元左右,如果未來3-5年出現2-3家萬億的房企,再有30家左右的千億房企,那么,也就意味著更多的房企在規模面前已經沒有優勢,對于這些中小企業房企來講要么被洗牌被擠出市場,要么在轉型的道路上做的小而美,在行業中仍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7月19日,萬達集團、融創中國、富力地產創出中國房地產史上最大規模的交易紀錄。三家公司聯合發布公告稱,融創中國以438.44億元對價收購萬達旗下13個文化旅游項目公司91%的權益,富力地產以199.06億元接手萬達旗下77家酒店資產包,兩項交易總金額達637.5億元。
從單個資產包的并購規模來看,萬科成為主導者。6月29日,王石卸任后的萬科成功以551億元投得廣東國投旗下廣信房產股權及債權。據了解,本次交易標的的核心資產為位于廣州市核心區域16宗可開發土地,主要位于荔灣區、越秀區,周邊基礎設施及配套完善,地理位置優越,剩余權益可開發建筑面積約預計為211萬平方米(以最終的規劃為準)。
并購目標選擇多元化
對于大規模的房企之間的資產重新配置能否對銷售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穆迪在報告中并不表示樂觀。穆迪指出,收購后的未來6-12個月經營環境仍將充滿挑戰,因為嚴格的監管措施將使住房銷售量受到限制,銷售增長也將因此減緩。
不過這并不代表房企對與并購的熱情將有所減弱。穆迪在報告中表示,開發商對規模經濟和市場份額的渴望推動并購活動激增。
“房企通過收購雖然不一定會在房屋銷售指標方面得到迅速反映,但卻可以快速做大企業營業收入。”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也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股權投資收益可以做大規模,對于企業綜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降低投資成本提高盈利空間等有積極作用。“離開了黃金時代后,大型房企們要謀求可觀的增速,在可預測的未來兩年,會繼續這種頻繁的資本并購。”
“不過從趨勢來看,房企并購開始呈現跨行業的趨勢”。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為平衡調控風險,房企也開始考慮多元化布局。”
記者注意到,在今年的并購交易中,標的方所屬行業雖然房地產行業居多,卻也并不局限于此,銀行、醫療保健技術、電子元件、互聯網軟件與服務、電影與娛樂等行業都在標的所屬行業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