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于網絡)
隨著時代向前發展,80、90后消費全體逐漸成為消費者市場主要消費人群,其群體的特征受中國快速發展的經濟影響,與60、70后為主的消費群體存在明顯差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明,20歲至30歲的人群精神壓力最高,年輕人群體成為各年齡段壓力之首。陶瓷企業需對新興的消費群體有深刻而清晰的了解,直擊消費心理,以達到最好的經濟效益。
據《2019中國消費趨勢報告》顯示,76.2%的消費者會感覺到焦慮,焦慮也來自方方面面,工作、家庭責任、金錢、經濟形勢和家人健康等成為焦慮的5大主要來源。巨大的生活壓力使年輕的消費人群難以平衡現實生活和休閑娛樂之間的關系,因此“療愈經濟”成為經濟新的現象。陶瓷產品基于其功能和定位,是“家”的重要組成部分,陶瓷企業在品牌的價值訴求、品牌營銷傳播模式、品牌預期以及品牌宣傳這四個方面要切合消費需求。
品牌價值訴求上更注重消費者情感
消費認知與結構升級對于消費行為最大的影響在于品牌的選擇,消費者對于品牌的選擇,更重視品牌能夠為自己帶來的價值,包括了產品本身功能性的價值和情感性的價值。而“療愈經濟”,指的是基于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塑造相應的產品、服務和品牌文化,使在生活重壓下難以喘息的消費者能夠收獲身心放松和精神感動,達到“療愈”的效果。
情感經濟時代,消費者對感性的追求日益增多,這種追求源于產品功能本身,又高于產品。陶瓷企業在品牌價值建設中,應重視“情緒美學”的構建,更加關注對消費者情感性利益的滿足。作為“美好生活”的締造者,蒙娜麗莎一直致力于結合現代潮流和人性化設計,解鎖藝術家居新體驗,傳達以設計改變人們生活與未來的理念,為人們展現理想的家居生活。
品牌營銷傳播模式中更強調情感共鳴
網絡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已經不再滿足于其在物質上,還要求心理上的精神利益的滿足。以往陶瓷產品的營銷和廣告宣傳著重突出產品自身的概念,其宣傳內容難以引起消費情感上的共鳴。情感上的觸動是陶瓷企業提升消費者好感度的重要手段,能夠較為輕易的被消費者接受。
由于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物質上的需求得到滿足,對精神上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品牌營銷的方式上,采取情緒化的傳播、制造共鳴的消費體驗,增強安慰感和品牌幸福感的“攻心”策略是加深消費者心理印象的重要方式。物質滿足,情感壓抑是這一代新興消費者的主要特征,陶瓷企業在營銷宣傳上需“走心”,才能達到更好的營銷目的。
品牌預期上滿足消費需求
預期,指的是對未來情況的估計,預期越多,期望值就越高。預期對人們幸福感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對消費者的主觀滿足感的影響甚至高于客觀事實。“療愈經濟”的興起,體現了情感因素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力。陶瓷企業的“攻心”,不應只在宣傳內容上“走心”,還需在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上交出一份符合期望甚至驚喜的答卷。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修正,對于企業的廣告宣傳進行了新規定,陶瓷企業需把握廣告宣傳的尺度。消費者對于陶瓷品牌的期望主要源于廣告宣傳、口碑傳播和營銷策略等,當陶瓷企業提供的產品與服務沒有達到消費者預期時,不利于企業口碑的建設,甚至會對品牌形象產生不良影響。陶瓷企業進行宣傳與營銷,需正確認識自身發展情況,采用合適的宣傳方式和營銷方案。
品牌觀念傳播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
近年來,跨界營銷逐漸興起,其對品牌特征的情感定義能夠激發消費者的理解和認可。通過對比成功和失敗營銷案列,可以發現成功的營銷案例符合社會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反之失敗的營銷案列則會觸及到不被社會主流價值觀接受或者存有爭議的思想。消費者對“療愈經濟”的需求逐漸增多,體現人們對更好的生活的渴望。陶瓷企業對品牌觀念的傳播,需符合整體社會的價值取向。
“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繁雜、枯燥的重復式宣傳方式在信息爆炸時代,已經難以引起消費者注意。在快節奏、高壓力、情感與關懷逐漸缺失的都市生活中,情感的關懷顯得彌足珍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美”和“認同感”的追求源于當代社會主要人群自我意識覺醒和審美提高。陶瓷企業的“攻心”策略需符合正向的價值觀念。
“療愈經濟”的興起,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及個體對“自我”和“情感”認知升級而帶來的消費需求轉變。隨著消費者在市場的話語權逐漸增強,這種變化是陶瓷企業不容忽視的。
(來源:美家網,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